要像鄙视盗版影视剧那样鄙视“盗版新闻”

​ 读特评论员 赵强
2019-12-27 08:05
摘要

新闻的版权和影视剧版权一样,应得到尊重。

近两年,随着人们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大家对影视剧的版权越来越注重和保护了。如果有谁看盗版视频,往往会遭到嘲笑和鄙视。新闻的版权其实和影视剧版权一样,也应得到尊重。然而,很多人大概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常常在看“盗版新闻”。

“盗版新闻”是媒体的“生死”问题

不少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信息传播易如反掌的互联网时代,一些自媒体通过“洗稿”方式抄袭剽窃、篡改删减原创作品,对于坚持原创的主流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随着网络媒体形式日益多样化,媒体网络版权保护问题愈发凸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并形成长效机制呢?对于读者来说,或者只是个选择问题,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这却是个生死问题。

毋庸讳言,现在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期,传统业务收入普遍下滑,媒体融合投入巨大,如果任由“盗版新闻”肆虐,媒体知识产权饱受侵犯,难以获取应得的收益,就会雪上加霜,媒体的生存与将来的出路都将成为问题。而倘若媒体衰亡,“盗版新闻”届时也无版可盗,难道靠编造假新闻过活?当然,盗版者不会想那么远那么多,只顾得上眼前的利益,贪图不劳而获。

对于媒体来说,则不能不从长远考虑,要严格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这也是媒体融合道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知识产权得不到严格保护,媒体将只有产出没有收入,完全替盗版者做嫁衣裳,谈何公平正义?

新闻知识产权保护的痛点与难点

然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媒体如何保护知识产权,防范“盗版新闻”,也面临着很多痛点与难点。据上海市委网信办对多家媒体的调研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侵权形式多样,侵权现象严重。商业门户网站、聚合类资讯平台、自媒体等侵权对象的复杂性,网络侵权形式的多样性,互联网的隐匿性和便利性,造成网络侵权行为普遍、分散、复杂、动态,媒体维权困难。

二是通过司法途径,维权成本高。司法维权存在着取证复杂、流程长、赔偿低三大难题,传统公证方式整体证据固定的时间等成本较高。维权成本高,赔偿金额低,影响了通过司法途径维护版权的积极性。

对此,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市版权局、市高院、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等单位,从技术服务、司法保护、专项打击、行业自律、宣传引导等方面深入突破,积极帮助媒体加强网络版权保护。

上海有关方面的做法,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政府职能部门主动问需问计,不仅降低了媒体的维权成本,也有益于形成扶正压邪的社会风气,从效果上看,远胜于媒体单打独斗。

走出“新闻无版权”的认识误区

对于读者来说,可能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少读者可能认为新闻产品都是没有版权的。这种认识往往来自于对《著作权法》的误读。《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多种不适用《著作权法》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时事新闻”,不少人据此得出新闻没有版权的结论。实际上,这样的认识并不正确。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时事新闻”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2015年,国家版权局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媒体转载他人作品必须先获授权,并对转载内容支付报酬。《通知》指出,凡包含了著作权人独创性劳动的消息、通讯、特写、报道等作品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互联网媒体转载时必须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这意味着,媒体绝大多数新闻产品是有版权且受保护的。

所以,作为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的读者,也应及时更新认识,深入了解、宣传相关法律知识,要像对待看盗版影视剧那样,鄙视看“盗版新闻”。

不过,认识误区的存在,也提醒了立法者,要在立法方面加强对新闻知识产权的保护。例如,有必要厘清相关概念,明晰一些灰色地带,为新闻版权所有者维权大开方便之门,同时将“洗稿”之类侵权盗版行为的活动空间压缩到无立锥之地。

反“盗版新闻”当各尽其责

2017年,在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大会上,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10家主要中央新闻单位和新媒体网站联合发起的“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宣告成立。大会发布了《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宣言》。《宣言》指出,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的核心资源和宝贵资产,新闻媒体乐见自己的新闻作品被更广泛传播,但“先授权后使用、先授权后传播”是新闻传播行为的基本底线,也是版权使用的基本原则。未经授权擅自转载转引,不署作品来源,对原文标题内容改头换面、拼凑嫁接、断章取义,甚至从中谋利,严重侵犯了新闻媒体的权益,严重伤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劳动和创作热情,极大地阻碍了新闻媒体在融合发展、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严重影响了整个新闻媒体和传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新闻媒体有责任让《宣言》所宣示的内容为更多人知晓,同时也要加强团结协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新闻行业的健康秩序。

政府部门、新闻媒体、读者共同努力,“盗版新闻”猖獗的势头就一定会得到遏制,优质的新闻产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编辑 秦天

(作者:​ 读特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