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蓝皮书:收入和就业是影响幸福感的两个最重要的压力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19-12-26 18:10
摘要

从压力感对不同分级城市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况来看,压力感主要集中于收入、交通、社会关系、婚姻或恋爱、工作或学业、就业、物价,但每个分级城市在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除有共性外,也有着自身特性

12月26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指出,一线城市男性住房、养老、教育压力大;收入和就业是影响幸福感的两个最重要的压力。

一线城市男性住房、养老、教育压力大

蓝皮书调查显示,总体上一线城市的男性在住房、交通、收入、赡养老人、子女教育、就业压力上显著高于三、四线城市的男性,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男性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但与三、四线城市间的压力感差异并不是特别突出。与男性一致,总体上一线城市女性的压力感较大,然而与男性较不一致的是,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分级间虽有些差异但并非特别突出,且女性对于医疗的压力感更为凸显。拥有相同受教育程度的个体,不管身处何种分级的城市,均具有较相似的压力感。个人月收入7000元及以下的个体在一线城市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从压力感对不同分级城市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况来看,压力感主要集中于收入、交通、社会关系、婚姻或恋爱、工作或学业、就业、物价,但每个分级城市在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除有共性外,也有着自身特性。就共性来说,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收入均位居分级城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压力因素。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就业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个重要的压力因素。同时交通、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社会关系在所有城市中均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就特性来看,不同分级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小不同,突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对于二线及以上城市,婚姻或恋爱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也可能与本轮调查样本量较年轻有关。工作或学业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端的城市,也就是二线及以上城市和五线及以下城市,而对三线和四线城市并不明显。物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等中间段的城市,对于两端的城市影响并不明显。

一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交通压力感,新一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社会关系的压力感,二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家庭成员关系,三线和四线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就业的压力感,五线及以下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较突出表现是工作或学业的压力感。

综上所述,未来应重点关注一线城市个体,尤其是男性的压力,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压力。收入、婚姻或恋爱、工作或学业、自己或家人就业、物价是将来应特别注意排解的压力源,这些压力感的排解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增加人们美好生活的体验。

男性婚姻满意度高于女性

研究分析了性别、年龄、所在地域、个人的社会经济因素、个人价值观(家庭价值观、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婚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总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相比50岁以下的男性,50岁以上男性的婚姻满意度更高。

从总体样本可以看到,新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婚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二线城市和四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城市的婚姻满意度最低。女性的婚姻满意度在不同城市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与婚姻满意度总体呈现正向关系。重视家庭的价值观正向影响婚姻满意度;看重物质追求的价值观负向影响婚姻满意度。

家庭收入水平与婚姻满意度之间密切相关。明显的趋势表现为,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婚姻满意度也在增加。不过,家庭收入达到中高及以上水平的群体,婚姻满意度不再提升。

男性受访者中,低家庭收入人群的婚姻满意度最低;中高家庭收入人群的婚姻满意度最高;其他群体的婚姻满意度处于中间水平,且差异不显著。女性受访者中,低家庭收入人群的婚姻满意度最低;而后随着家庭收入提高,婚姻满意度不断提高。另外,低、中低和中等家庭收入群体中,女性的婚姻满意度均低于男性;但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婚姻满意度的性别差距也在缩小;在中高和高家庭收入人群中,婚姻满意度不再表现出性别差异。

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性,“90后”心态最为积极

蓝皮书调查显示,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健康的状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北地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地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与天气气候、自然条件、民风文化等因素有关,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则来自个体所在城市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心理健康辅导的资源分配水平等因素。

个体层面来说,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性,尤其表现在环境控制、个人成长、积极关系和个人目标维度上,说明女性更加能够适应环境、更加在意自我的发展、更能感受到亲密关系的和谐,并且更加明确人生的目标。

整体来讲,不同出生年代的个体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趋势并没有特别明显差异,唯有“90后”个体的得分较为突出。而“70后”和“80后”的心理健康消极方面得分较高,表明个体处于中年时期时,其消极情绪状态的体验更多,尤其是压力感。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和大专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的个体。而在个体月收入方面,其分水岭则在5001~7000元和7001~1万元之间,月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得分均低于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个体。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