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人工智能、物联网蓬勃兴起,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收集,隐私风险随之提升。
12月26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指出,民众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安全观念逐渐增强,参与调查的民众中超九成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
蓝皮书调查显示,民众对第三方将个人信息和活动记录保存表示担忧,这一比例平均超九成,对第三方保存个人信息“非常有信心”的民众不足一成。民众对“政府机构”“户籍管理部门”“银行”这些具有较高社会信用的组织和机构倾向于有信心(“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之和),但比例也不超过七成。
究其原因,蓝皮书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层出不穷的隐私与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引发民众担忧,例如,国内“8·19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国外持续发酵的“Facebook泄露用户信息”案件等,以及电信诈骗案件依然高发且伤害面依然很广;另一方面,国内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和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像欧盟2018年颁布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这样的法律。
民众对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使其在使用互联网时更加谨慎。调查显示,“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而杜绝绑定个人银行账号”“避免使用那些要求实名的网站”“注册时,填写个人信息时隐藏个人信息”等选项的使用频率都超过50%。
民众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手段也逐步多元化,除拒绝填写个人信息的“被动防守”外,还会采取一些主动防御手段,例如“使用虚拟网络或代理服务器进行无痕上网”“安装增强保护的浏览器插件”等。民众更多地会选用拒绝提供或隐藏个人信息等保护手段。
见习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