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河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深圳监狱矫正与刑务办公室副主任刘雪蓉在刑罚执行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七年,过手2万宗案件零错案,守护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专注严谨,十七年如一日
过手2万宗案件零错案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的工作一直都很简单,就是从事刑罚执行工作,为监狱正确执行刑罚,维护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刘雪蓉毕业于被誉为“中高级司法警官的摇篮”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1999年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深圳监狱。她记得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在监狱刑罚执行的岗位上工作,直到现在。
老是做同一件事情不烦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刘雪蓉爽朗一笑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工作十年左右的样子,我真的看到案卷就反胃,想吐。但我深深明白这是我的工作,我的职责,我必须坚持。”刘雪蓉是这样的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同事回忆,每次路过她的办公室,都可以看到她的桌面放着一叠厚厚的案件卷宗,而第二天早上再路过她的办公室,桌面看不到有任何的积案。
这一坚持就是十七年,昔日带着青涩的“小辣椒”,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刑罚执行领域的“权威”与骨干。每当有刑罚执行方面的工作出现疑问时,领导和同事们第一个想到问她。2014年,省监狱管理局组织对各监狱过去三年减刑假释案件进行复查,深圳监狱实现了“零错案”。十七年来,刘雪蓉办理的减刑假释案件超过2万宗以上,没有出现一次失误,使每一宗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勇挑重担,敢于创新
全国首创数字化减刑假释协同办案平台
“这个平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简化了程序,将我们从重复繁琐的复印、计算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更加集中精力进行案件的审查。”某监区刑罚执行干事沈某表示。他口中的平台指的是全国刑罚执行业务软件平台。
2013年,深圳监狱承担了全国刑罚执行业务软件平台试点建设工作,接到这一任务的时候,她感觉压力很大,“我们要为全国监狱先行先试,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借鉴,而且做得不好,还会影响全国监狱系统减刑假释工作的开展”。但是,刘雪蓉没有退缩,迎难而上。
没有先例可循,刘雪蓉就带领着刑罚执行小组从基本框架开始,从提升办案效率、方便监督角度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与同事反复论证、推敲,与法院、检察院沟通,配合研发平台。在那段时间里,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加班加点与工程师讨论平台建设。由于双方对彼此业务不熟悉,一个简单功能的实现,往往要反复好多个回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4年5月顺利通过司法部的验收,在全国率先启用减刑假释协同办案平台。
司法部监狱局验收后认为,“该软件规范了办案程序,实现了全程留痕;加强了公、检、法、司的部门协同,实现了案件办理全程同步检察监督”,大大提高了减刑假释办案效率和质量,有效防止了暗箱操作和执法不公。面对这样的高度评价,刘雪蓉终于松了一口气。
积极作为,开动脑筋
为服刑人员及家属开创“绿色通道”
“如果不是绿色通道,我的2千元罚金也许就交不上了,我的减刑也许就没有来得那么快了。”服刑人员曾某在接到减刑裁定时激动地说。
何为“绿色通道”?为什么让服刑人员如此激动?原来,很多服刑人员都要缴纳相关罚金,即财产刑。如果服刑人员没有履行财产刑,其减刑或假释将受到限制。为了早一天回归社会,大部分服刑人员有积极履行缴纳罚金民事赔偿等财产刑的意愿。但由于人身自由限制、异地关押以及程序不熟悉等困难,部分服刑人员家属甚至无法进行代为缴纳。服刑人员曾某家在遥远的河北,家里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出过远门,而身在监狱服刑失去自由的他更不可能自己去法院缴纳罚金,这让他一度心灰意冷。
对此,刘雪蓉积极与深圳、东莞两地法院多次沟通,建立了罚金、赃款和民事赔偿监狱代缴模式,以曾某为代表的服刑人员只需要填写一张申请表格,即可由监狱办理代缴手续,简单而方便。
仅一年时间,累计代缴罚金367万元,履行民事赔偿80余万元。这一被服刑人员亲切称为“绿色通道”的创新举措,方便了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加强了财产刑的执行,促进服刑人员自觉悔罪、赎罪,也树立了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受到了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广泛好评。
与刘雪蓉共事十多年的直属领导,矫正与刑务办公室主任葛飞更是对她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志不仅专业能力非常优秀,同时具有创新精神,更为难得的是,事事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了一大批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刘雪蓉也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等。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