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至25日,由梅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承办的“新时代,广东汉剧再起航”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在梅州举行。其间,梅州市振兴广东汉剧文艺基金会宣告成立。
梅州市振兴广东汉剧文艺基金会由梅州市委宣传部倡议,梅州市文联、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共同发起。其功能主要是大力传承和振兴发展广东汉剧等客家传统戏剧和其它文学艺术事业,促进广东汉剧等艺术门类的精品创作、人才培养、文艺活动等,助推梅州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香港梅州社团总会、梅州市总商会、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向该基金会各捐赠50万元,国际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广东陆加壹集团向该基金会捐赠50万元,合计200万元。
据了解,广东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于清朝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布。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而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还有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曲调。广东汉剧的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个行当,各行当唱腔均有明显特点。其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普通话,表演中唱、念、做、打的程式十分丰富。
此次活动紧紧围绕传承与创新及五省汉剧剧院共同申报世遗等主题展开。会议期间,来自北京、湖北、陕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戏剧界专家、学者和著名演员,通过实地走访、观看演出、圆桌会议等形式,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回顾广东汉剧发展历程。同时,进行了广东汉剧数字电影《白门柳》、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戏曲晚会《东方汉歌》展演。此外,还举行了汉乐、征文、摄影等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近距离感受广东汉剧这朵“南国牡丹”的独特魅力。
在25日的大会上,湖北、福建、湖南、陕西、广东五省汉剧院签订了联合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议和闽粤赣边区艺术交流协作协议;广东汉剧院与嘉应学院、梅州市艺术学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同时,还举行了“广东汉剧振兴计划”首个精品剧目签约,举行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龙岗区、惠州市)、汉剧进校园(嘉应学院、梅州中学、学艺中学)广东汉剧(汉乐)驿站授牌仪式。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