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管忠震教授获评“中国好医生”。
12月24日,记者从广东省文明办获悉,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当日揭晓,共有10位优秀医务人员和1支医疗团队入选2019年12月月度人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组成)主任医师管忠震教授获评“中国好医生”。
据了解,管忠震1949年进入岭南大学医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从医不久,即以勤奋好学、活跃的思维受到大内科主任陈国桢教授的器重,后被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相中,调至该肿瘤医院组建内科化疗组,成为该肿瘤医院内科的创始人。管忠震是我国最早一批跨进肿瘤化疗领域的研究者,并跻身前沿,从医从教70年,见证了中国肿瘤化疗药物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被誉为国内化疗界“北孙南管”中的“南管”。从临床研究、基础科研到药物试验,他都怀有极大的热忱,尤以基础药物研究成果显著:最先在国内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在国内率先进行顺铂的临床研究,以及基因重组溶瘤腺病毒、双环铂等新抗癌药物的研究。他摸索出何杰金氏病治疗的“中国模式”,挑战了当时世界通用标准,成为现在最普遍使用的临床治疗模式。他总以最温暖、最亲切的姿势去引导、帮助、鼓励身边的学子,昔日的学生今日大多已成长为全国各地肿瘤化疗领域的知名学者。
20世纪70年代,通过临床试验,他发现了三尖杉类植物生物碱中酯类生物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在国内首先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率先进行顺铂及长春花碱的临床研究。此后,又主持了包括卡铂、异环磷酰胺、诺维本、紫杉醇、健择等十余种重要抗癌药物在我国的临床研究。面对生命刚刚开始即面临凋零厄运的不幸儿童,他在几近半百之年带着疑问在异国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归国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愈率提升到了70%,并且在国内最早创建了儿童肿瘤科。
20世纪80年代,管忠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WHO的首批资助赴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学习。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他注意到美国人非常注重临床试验,病人临床试验入组率非常高,且有标准化的临床试验规则。这启发了他要建立规范化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办法。归国后,他充分利用广东对外交往的便利,加强了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学者的联系与交流。
1992年,他开始担任卫生部及SDA抗癌药物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他主笔起草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成为指导国内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第一个蓝本。1995年,他被美国人物传记中心授予“肿瘤内科学突出贡献奖”。1999年他接任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年获得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杰出贡献奖”。
何杰金氏病,又被称为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淋巴系统的独特的恶性疾病,开始常发生于一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是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时世界上治疗何杰金氏病,最出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其中卡帕兰教授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治疗模式影响了整个血液肿瘤界。
“他们认为如果放射线能够覆盖何杰金氏病肿瘤所在的区域的话,就有可能把它治愈。体表的淋巴结是可以摸得到的,但是在体内,尤其是腹腔中及腹膜后部里究竟有没有淋巴瘤结呢?”管忠震表示,1990年CT还没有广泛使用,按照他们的理念,为了查清楚何杰金氏病究竟侵犯了身体的哪些范围,除了体格检查之外,还要剖腹探查,把肚子打开,把脾脏部切掉,探查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把肝脏做活检。管忠震认为这种诊断方法让人难以接受。为此,管忠震主张“不做探查,而以全身化疗治疗为主”。这样不仅可以简便疗程,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可以减少了开腹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这一主张得到了德国科隆克伦大学肿瘤学Diehl教授的大力支持,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突破,鼓励管教授在他任主席的第19届国际癌症大会上作报告。
这是第一次,中国的肿瘤研究工作者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管忠震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赢得全世界的掌声和认可。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