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智慧汇聚鹏城,共话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应用
读特记者 闻坤
2019-12-20 20:25

12月20日,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最高水平盛会的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再度在深圳举行。此届高峰论坛由鹏城实验室、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举办,由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共同协办。

论坛聚焦“云脑汇智,鹏城先行”这一主题,汇聚了国内人工智能产学研各领域顶尖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等10余位院士专家,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8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代表,以及寒武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市卫健委、深圳市交警局等一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代表,共同探寻人工智能边界、分享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动态与思考。此届高峰论坛将持续两日,由23场高峰主题演讲,4场重量级论坛Panel组成。首日活动期间,鹏城实验室与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论坛开幕仪式上,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温则伟,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向大会致辞。

致辞中,温则伟表示,广东省近年来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已在该领域拥有一批重大科研实验室、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高校科研平台、企业深度研发平台以及超级计算中心,也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聚集发展的优势格局,初步构建了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持续涌现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一批新型业态与新兴应用场景。“特别是深圳,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已具备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基础设施体系。”

温则伟表示,广东省科技厅将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积极组织实施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积极引导粤港澳三地加强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展。同时,将继续依托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问题,争取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批国际性的先进成果,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

致辞中,梁永生首先解读“AI”这一概念,指出基础架构平台之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性。对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梁永生认为大多研究集中于生物特征识别、集成算法研究方向,并已实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在语义理解、应用个性化等方面还有许多“文章”可做,“还有很多技术方向有待突破,人工智能发展前途远大。”

“鹏城实验室当前使命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基础研究的助力,在省、市领导下取得了初步建设成效。”邹鹏在致辞中介绍了鹏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布局与人工智能赋能项目,并表示鹏城实验室将继续汇聚、联合各方力量推进实验室的建设。

借鉴人类大脑,构造数字视网膜升级城市智慧大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奠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中国掀起了人工智能科研与应用创新的热潮,其中,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是占领核心技术高点的基石,也是学界产业界格外关注的工作领域。

高峰论坛首日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作为第一位演讲嘉宾登台,带来题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报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国家在未来将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蒲慕明院士表示,该项目以技术为中心、应用为标准,而理解大脑、模拟大脑、保护大脑是此研究的“路标”。他认为,通过对大脑神经连接网络结构的学习与研究,将有望推动类脑技术、脑机智能技术发展,进而促进脑健康医疗技术发展。

蒲慕明院士介绍了有关大脑神经的网络结构、人脑认知与记忆的工作机制,指出人脑记忆储存、突触重新激活等机制可为机器学习、AI网络设计带来借鉴,“虽然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不充分和完整,但已经可以给未来人工智能带来一些启发。”下一代人工智能需要怎样的发展?蒲慕明院士认为,需要以高效、节能、半监督/无监督的学习为目标,建立全新的人工智能网络架构;还要注重对脉冲网络的学习研究。此外,蒲慕明教授还建议应在人工智能语言与感知能力整合研究方向上提出新的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题目为《数字视网膜与云视觉系统演进》的分享报告同样结合了对大脑神经网络的理解。“怎么利用对神经网络的理解来改进现有城市大脑或智慧城市系统的问题?”高文院士认为目前该问题表现为两点:城市摄像头采集的数据由于增长迅速,大多储存一两个月就被覆盖;采集的海量数据如何对城市建设发展发挥作用。他表示,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视觉感知系统架构只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编码压缩或识别就送进了“云端”里,因此,需要在前端进行相关处理,将有用信息组织起来,如此信息进入云端后便利于进行后续认知与感知运算。

如何进行这样的改变呢?生物视神经的进化会给予一些启示。高文院士介绍了昆虫、鱼、鸟、灵长类动物研究的进化特征,指出人眼视觉通道的机制将是新一代城市大脑或云视觉系统设计需要学习借鉴的关键方面,以研究构造数字视网膜系统。高文院士介绍,数字视网膜系统与传统视觉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传统视觉系统一个摄像机只能输出一个流,要么是视频编码流要么是结果流。但数字视网膜系统,每个摄像头可能会有三个流,有视频编码流、特征编码流、模型编码流,三个流混合在一起就可以优化整个系统。”

高文院士认为,数字视网膜具有统一时间戳、全局的位置信息、高效的视频编码功能等8个基本要素,可归纳为三大特征:全局统一的时空ID、多层视网膜表示、模型可更新+注意可调节+软件可定义。要构造这样的数字视网膜还需要四个使能技术的落地,高文院士指出,要研发世界领先的高效视频编码技术、特征编码技术、编码压缩技术,并优化视频编码与联合编码。

为实现数字视网膜系统,鹏城实验室不断投入科研资源,目前正使用鸿图GV9531芯片进行有关测试,使用鹏城云脑算力进行前端训练,“希望以此芯片做成的服务器能够很好地支持打造第二代城市大脑、提升云视觉计算系统。”高文院士表示。

企业需要平衡科研与商业的全方位创新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愈发丰富,产业赋能需求也愈加迫切。为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科研创新活力,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科技部经充分调研论证目前已确定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共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此届高峰论坛共有其中8家平台的代表参加主题演讲,分享在人工智能技术演讲、应用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思考。

“创新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应用就是将创新用起来,把产品做出来、卖出去。商汤的发展路径是与各行各业合作,让AI为行业赋能、融入人们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创始人、IEEE Fellow汤晓鸥是首位登台的企业平台代表,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 创新应用》的演讲,介绍了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

演讲中,汤晓鸥生动得以上班族一天的日常需求,如驾车上班、楼宇办公、午餐、外出开会、游戏娱乐、就医问诊、休闲购物等生活场景,介绍了商汤与相关行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园区、室内导航、智慧零售等各应用领域的合作与开发成果。“我们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如何平衡创新与商业呢?”汤晓鸥表示,商汤所追求的不仅是实验室研发创新,还有关于产品、商务模式、销售模式等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融合创新,“这样才能在非常残酷的市场生存下来,才能在国际顶级的竞争对手面前找到自己的一块生存空间。”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的演讲主题是《自然语言处理前沿》,分享了他研究近30年的心得与观点。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热门的方向。”王海峰表示,自然语言处理是用计算机来模拟、延伸及拓展人类语言能力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被列为共性关键技术。王海峰回顾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发展历史,指出算力、算法和数据是驱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的三大要素,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变化,如从传统 NLP进行层级式结构分析,演变到直接的端到端语义表示;从过去局限于理解句子,发展到现在多文本、跨模态的内容理解;机器翻译实现了质量飞跃、从科幻理想落地现实应用等。

随后,王海峰系统梳理了百度在预训练语言模型、机器阅读理解、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及开源开放、推动产业应用的丰硕成果。

高峰对话: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开拓研究新领域

院士专家、企业科学家带来的10场精彩演讲高屋建瓴、发人深思,而首日举行的两场院士高峰对话更是将论坛氛围推向高潮。

首场院士高峰对话在20日上午举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美国工程院院士、智慧能源技术专家张东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沁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互联网工程科学领域专家吴建平围绕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思想对话。

吴建平院士从网络科学研究角度指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一方面,没有互联网支持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不仅曾经采用了早期人工智能的自动学习机理,目前互联网管理也大量采用人工智能知识。吴建平院士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将对互联网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令张东晓院士感到欣喜,但未来人工智能赋能应用该是“X+AI”还是“AI+X”?他认为当是前者,并以自己从事的能源领域为例指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要有很强的行业知识背景,在行业知识的基础上“加上人工智能技术,深耕细作,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改变整个应用的前景。”

赵沁平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大体有两个角度,一是从脑科学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二是将脑视作黑箱,以计算模拟人的行为与智能,“前者需要全世界脑科学家的长期参与、共同研究,后者也要不断吸取脑科学研究的成果。”随后,赵沁平院士提出了两点开放性思考,在信息处理和计算层面是否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知识积累,并且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蒲慕明院士在发言中回应了赵沁平院士的提问,他认为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是“最终的疆域”,存在无尽的科学问题待人探索,但脑科学研究成果未来可能会应用于人工智能。因此,他建议鹏城实验室设置专门的科研活动机制,以研究人工智能脑科学或脑科学人工智能,培养此领域人才,“期望这两个科研领域能够融合,涌现一批开辟新天地的‘探险家’,如此中国的人工智能才能成为世界最强。”

高文院士对蒲慕明院士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人工智能研究不仅要与脑科学进行交叉融合,也要结合量子计算,希望鹏城实验室落实这一建议,为中国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发展开拓新领域。此外,高文院士结合图灵关于可成长式学习的机器人的设想指出,“做人工智能要回到本源,像人的成长过程类似的学习,可能对发现强人工智能会有帮助。”

最后,现场观众纷纷向院士们就类脑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交叉融合的有关话题提问,院士专家们逐一回应解答。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闻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