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经济、产业、人口大市,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国民生产总值超2.4万亿;同时也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境内无大江大河,可建设用地不足100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超常规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先天不足与高度发达的经济行为之间的失衡日益突出:80%以上用水依靠境外引入;近一半河流为黑臭水体;城市内涝问题比较突出;水生态破坏严重。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不容回避的一道“必答题”。
正因如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2016年深圳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及广东省住建厅等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市以光明区凤凰城国家海绵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全市域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融合,通过“政府引领全部门、规划指引全覆盖、技术支撑全视角、项目管控全方位、广泛参与全社会、以点带面全市域、布局建设全维度”的“七全”举措,探索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法制化、标准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实施机制,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大沙河生态长廊)
政府引领全部门
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不仅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政府上下要转变思想理念,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不是工程,而是城市发展新方式,而且还需建立工作机制,破解部门条块分割难题。
近年来,全市以《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纲领,一是明确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职责,动员各部门主动作为,结合自身职能细化编制各自工作方案,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切实融入到部门各项日常工作中;二是围绕核心目标,每年制定年度任务分工(4年共确定了376项任务),并加以量化考核予以奖惩;三是做实市、区海绵办两级统筹协调平台,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充实人员及技术力量,采取分组督导、联络员制、月报制、领导小组会议制等方式做细工作。
从2017年起,我市就将政府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年度任务分工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生态文明考核中,并组织各行业专家、社会公众参与考核结果评定。一方面对考评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全市通报,另一方面设置20%的奖励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职能,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同时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的共建共享共治。
规划指引全覆盖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多样、建设条件差异大的情况,我市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规划体系的融合建构。
一是谋划了“市、区、重点片区”三级共计26项的海绵城市规划,并且所有规划成果均邀请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委会专家把关、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二是修订了5项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使得各类规划编制时能主动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三是注重规划成果运用,我市已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示范市规划等10项规划,实现了规划的“一以贯之”。
技术支撑全视角
通过光明区国家试点的探索,深圳充分认识到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标准支撑才能将海绵城市要求楔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久久为功。
一方面,我市适时总结经验,于2018年印发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做了全面的规定。另一方面,结合工程建设各阶段特点及各行业需求,制定或修订了34部地方标准、指南及要点,为各行业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
项目管控全方位
城市建设行为复杂,需要刚柔并举,因地施策,在营造公平公正一流营商环境的同时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明确要求,不搞指标盲目“一刀切”。新建项目严格以目标为导向;存量改造类项目结合问题细化技术措施,弹性管控;特殊项目,如应急项目、特殊地质区域项目、特殊污染源地区等,由市海绵办联合八家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项目特点细化出台源头管控豁免清单,鼓励项目因地制宜实施,不搞目标盲目“一刀切”出台源头管控豁免清单。
二是将海绵城市审批关键环节纳入“深圳90”改革,在不新增管控环节的基础上,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全过程管控。将海绵城市管控要求量化到地块,纳入“多规合一”平台,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引导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严格执行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指标、相关标准规范,委托第三方对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运维管理等各环节进行抽查核查,对于“不守规矩”者纳入诚信体系进行处理,建立完善了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监测、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通过以上举措,目前各部门各区主动入库海绵项目2700项,发放载明海绵指标的一书两证4772份,完成海绵城市施工图审查1213项,委托第三方完成方案设计269项,入库项目现场巡查超过6400项次。
广泛参与全社会
海绵城市建设公益性强,只有政府和社会力量共谋、共建、共享,让海绵城市走进市民生产和生活,真正为民所需、为民所用,才能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命力。
一是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签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发动作用;二是与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持续联合开展海绵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常态化的公众宣传教育模式,目前已走进50余所学校、社区。
为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我市还出台了财政资金奖励激励政策,共设立10大类奖补类型,覆盖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2019年度经专家评审认定,共有5个类别31个项目获奖,奖励金额1627.98万元。
以点带面全市域
在制度机制的保障下,以国家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实施态势。
“点”上,本着应做尽做的原则,除豁免清单外的项目全部施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700余个入库管理;“线”上,以河道综合整治、道路建设为依托,提升周边区域整体品质;“面”上,在全市第一批梳理出来的15个汇水片区基础上系统化推进,力促从项目达标到片区达标。
布局建设全维度
通过城市非建设用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空间划定及设立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河道蓝线等举措,确立了深圳“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总体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格局。向黑臭水体和城市内涝的全面宣战、完善城市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与提标扩容改造、小区正本清源的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整治,辅以人工湿地、调蓄水池的兴建和排水管网进小区等多措并举,保证了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在中观层面扎实推进。透水铺装、旱溪、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建筑小区雨洪综合利用设施等微观尺度海绵技术的实施,为深圳的城市建设赋予了崭新的海绵理念与灵魂。维度即深度,维度即宽度,维度即广度,全维度的谋划布局为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插上了大鹏放飞的翅膀。
(香蜜公园)
通过“全部门、全覆盖、全视角、全方位、全社会、全市域、全维度”的海绵城市推进模式,深圳提升了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此模式下,试点与全市域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融合,全面纳入各部门日常工作,融入各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完工海绵城市项目1361项,建成海绵城市项目面积达119平方公里,建成了大沙河、香蜜公园、万科云城等一大批深受市民好评的优质生态产品,极大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圳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今年5月,深圳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11月成功入围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展望未来,深圳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平台,着力打造“区域卓越,全球领先”的海绵城市,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在“建成区高密度、人口规模超大型”的城市基础上,探索海绵城市范本,与深圳产业大城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将不断为鹏城注入会呼吸的“可持续发展细胞”。
编辑 黄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