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与王昭君有什么异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诗作跟她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关系”“在中原与草原之间,蔡文姬有什么特殊文化意义”“为何蔡文姬没有得到后世文学批评家应有的重视”“《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谁创作的”……近日,在京举办的大型文学系列讲座“名家讲经典”第十九讲《在中原与草原之间——蔡文姬的人生、歌诗与音乐》上,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范子烨从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代表诗作《悲愤诗》、音乐家和女诗人的双重身份这三个方面,为听众展现了一段时代的隐痛,弹奏了一曲时代重压下女性命运的悲歌,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及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
“不同于建安时代大多数的诗人,蔡文姬不只是时代乱离的亲历者、旁观者,更是时代乱离的蒙难者、承受者。”范子烨指出,蔡文姬名琰,是蔡邕之女,博闻多才且擅音律,是我国汉魏时期杰出的文学家、音乐家、诗人。早年丧夫归家,后又遭逢乱世,被匈奴王掳掠至塞北,生活了十二年之久,直至曹操以重金赎回,才得以回归中原。她个人的悲苦命运,是整个时代的象征;她以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就的诗歌,是对整个时代隐痛的表达。她的五言体代表诗作《悲愤诗》,是以血泪凝聚而成的艺术名作,后被唐人演绎成了著名的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
“ 蔡琰是文学家,也是音乐家,是诗人也是琴人,只有理解她的音乐才能理解她的文学,反过来也是如此。文学家、音乐家集于一身,这是蔡文姬最本质的文化属性。她的作品是《悲愤诗》二章,正反映了她的这种双重文化属性。”讲座现场,范子烨从蔡文姬生平经历、五言体叙事长诗《悲愤诗》、音乐成就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解读。在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视角下,范子烨重新阐释了蔡文姬的特殊文化意义,重新定位了蔡文姬在草原文化史的独特地位,重点介绍和展示了蔡文姬时代以匈奴音乐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及其现代文化遗存。
范子烨还就“蔡文姬在塞北生活的身份认同”“东方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联”“蔡文姬与王昭君的异同”“为何蔡文姬没有得到后世文学批评家应有的重视”“《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谁创作的”等话题,与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中华草原文化遗产见识与研究颇深、具有较高音乐造诣的范子烨,现场演奏胡笳,为听众描摹出六朝时代多民族之间文化冲撞与融合的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景象。现场的诗歌解读和音乐表演,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悟诗歌文化和音乐文化,赢得了阵阵掌声。
据悉,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以“名家讲堂,雅俗共赏”的形式,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家、文艺家,以浅显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讲堂先后邀请了李敬泽、施战军、阿来、孟繁华、张清华、陈晓明、李山、刘文飞、张柠、西川、树才、白烨、程光炜、汪剑钊、过常宝、阎晶明、范子烨、高兴等名家开坛授课。讲座深受首都各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各界群众以及青年作家的喜爱。中央、北京、外埠以及行业媒体对此也予广泛报道,营造了城市浓厚的文学氛围。目前,十月文学院“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已成为首都一项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十月文学院也逐渐成为推广北京文学形象的新窗口。
编辑 周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