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际一流急救体系构建!国内首个创伤急救体系建设院士论坛在深举办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胡莉/文 吴晓文 卓彬/图
2019-12-11 20:15

深圳正在努力推动构建国际一流急救体系、建立跨区域创伤救治中心。12月8日,为期4天的“2019年中国工程院跨区域联动创伤急救体系建设院士论坛暨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治MCI培训班”在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圆满落幕。

出席论坛的部分领导、专家合影

论坛及培训班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办,深圳大学医学部、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以及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联合承办。在论坛和培训班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郑静晨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等专家发表演讲。

论坛座无虚席

实操演练,科学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12月5日至6日为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治MCI培训班,通过开展多样化紧急救治实操培训,打造专业化医疗紧急救援队伍及高质量培训平台。授课老师主要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Thomas Lehman教授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

MCI培训班开班仪式

据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潘晓华介绍,在MCI(mass casualty incident)即大规模伤害事件中,原则是用有限的资源救治最多的伤员。当地医疗卫生资源无法满足救治需求时,医护人员在现场急救、转运伤员或是当地医院的处理能力,将面临是否能够从容应对的严峻考验。

因此,培训班为锻炼学员们的实战能力,按照“练、评、教、训、演”的模式开展演练。

MCI培训班桌面推演

演练场景假设为一大型爆炸事故现场,2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运用SALT(Sort、Assess、Life-saving intervention、Treatment/Transport)检伤分类流程,把伤员分为“立即处理”“延迟处理”“轻微伤”“濒死”“死亡”五类,并对“伤员”进行急救并施行转运等救治措施。

MCI培训班模拟救治现场

付小兵院士对演练进行点评。他认为,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充分发挥了创伤救治培训区域基地的作用,培训不仅能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现场诊断救治水平,而且能确保科学、专业、高效地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既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又可以对减少伤病员早期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付小兵院士与郑静晨院士共同为培训班学员授予结业证书。

共同关注,探索跨区域创伤急救合作

活动第三天举行了“中国工程院跨区域联动创伤急救体系建设院士论坛”。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对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伤病救治具有更高水平,因此,论坛及培训班特邀国内外知名创伤救治领域专家共商创伤急救体系发展大计,为构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跨行政管辖区域的一体化、多样化、全方位、创新型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言献策。

论坛上,付小兵院士、罗乐宣主任共同为“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临床转化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授牌。

名家分享,创伤与再生医学前沿动态

在活动最后一日,举行了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创伤骨科与再生医学论坛。与会专家就创伤骨科理论、诊疗技术等相关话题开展学术交流,旨在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提高深圳创伤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

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以及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名医名家,围绕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环骨盆微创、老年髋部骨折、骨盆髋臼骨折、创伤后肢体畸形及感染、保髋保膝治疗、踝关节骨折等骨创伤疾病主题作经验分享,针对临床诊疗的热点、难点话题开展学术讲座、病例讨论。新颖的学术理念、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参会人员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理论知识,了解了前沿动态。

主办方深圳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柴金龙认为,院士论坛和培训班成果丰硕,为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协同配合,在创伤救援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打造跨行政管辖区域的一体化、多样化、全方位、创新型的国际级医疗救援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圳大学将发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潘晓华副院长带领的团队,牵头打造国家级专业化医疗紧急救援队伍及培训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见习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胡莉/文 吴晓文 卓彬/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