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新引进的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资料图片)
在10月9日上午深圳市麒麟山疗养院举行的深圳市人才引进培养奖励颁发仪式上,深圳市今年新引进的5名全职院士每人喜获100万元工作经费和免租入住一套200平方米住房。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院士们除了点赞深圳人才政策和环境外,更表达了一种要在特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新引进全职发达国家院士刘科就坦承——最高1亿元的经费资助比房子更有吸引力。
“在哪里可以干事业比在哪里生活更重要”
“我相信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力。深圳的人才政策制定得非常好,而且确确实实感受到深圳为吸引人才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措施,有困难也随时会帮忙解决。”刘科说自己很开心能到深圳来工作。
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刘科,是今年新引进的发达国家院士,实现了深圳人才引进历史上零的突破。“其实对高层次人才来说,在哪里可以干事业,比在哪里生活更重要。”刘科说,深圳人才政策为人才干事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可以申请最高达1亿元的科研经费资助等,“我们这代人从小过苦日子长大的,现在的物质条件已经很好了,对我来说这个的吸引力比深圳高房价下的房子还更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新引进全职院士陈晓非在仪式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为深圳尊重人才的举措点赞,他说,深圳的人才政策和环境非常好,提供了非党高的科研经费资助,这给高层次人才在更高的起点上突破世界领先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平台,而且深圳创新文化氛围浓厚,随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聚集,相信未来会产生质的变化,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速度会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高,“以我们南科大为例,近年来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速度就非常快,像滚雪球一样,这与深圳长期以来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是分不开的”。
“除了深圳的人才政策,更加吸引我的是深圳是一个可以来做事的地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新引进全职院士方滨兴说自己希望在网络安全产业化方向上走得更好更远,而产业化恰恰是深圳的优势所在,“因为我想做产业化,所以我要到深圳来”。
“ 我不是来养老的,希望说干就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新引进全职院士俞大鹏说自己以前对深圳的认识就仅限于去香港赶飞机,后来开始慢慢听说华为、华大基因、大疆,这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企业都是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慢慢地深圳给自己的印象,就是科技投入很大,对GDP的贡献也很大,而自己也逐渐关心深圳的发展。
说起深圳的人才政策,俞大鹏认为很灵活,“以南科大为例,虽然现在没有博士点,但给出的待遇可以和国外的博士点比,这样的话就可以吸引到比较好的博士后”。
“我不是来这里养老的,养老到哪里都可以,我还是要做事的,希望说干就干。” 俞大鹏说希望未来能够在深圳实现自己一个想了20年的梦想,“我希望成立一个量子科学研究所,从事量子计算的研究,这个领域投入门槛很高,但我感觉深圳有这个条件和实力来支持我实现这个梦想”。
“中国的硅谷,将在深圳形成”
对深圳未来如何能够聚集更多的高层次人才,院士们也纷纷支招。
“中国的硅谷,将在深圳形成,而硅谷的长久发展,需要好的大学和人才,像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持续作用。”刘科说,深圳在打造硅谷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斯坦福,要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院。
刘科说,人才需要平台,一所好的大学就是聚集人才最好的平台,因为人才有聚集效应,单个的人才不能单单地放在一个地方,他会感到孤独。像南科大这样的大学,他来了,我也来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头脑风暴,就会有更好的想法,碰撞出更好的成果。“所以,深圳光有科技园区还不够,全世界创新创业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用大学把它们聚合在一起的。没有好的大学,一个真正的科技园区是不会持久”。
陈晓非则认为目前深圳的经济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创新氛围都非常好,缺的是一定数量高层次人才的积累,“过去深圳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是非常好的,但在文化和基础科研方面,平台比较少,但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高端人才,需要好的平台和环境,需要同行的互相激励与交流,因此需要一定的人才聚集环境,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和深圳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未来会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集聚,从而进一步缩短深圳与一线城市在科研上的差距。”陈晓非说。
编辑 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