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色市田阳县老乡家园二期,23岁的吴彩艳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在东裕电子厂找到了工作,成了流水线上的能手。“深圳的帮扶给了我们就业机会,让生活越来越好,这份恩情我永远会铭记!”
在河池市东兰县深圳龙华小学,孩子们接过深圳的叔叔阿姨们捐赠的校服,很快,他们将搬进深圳援建的崭新明亮的新校舍。
近日,本报“大局”报道组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河池市,了解粤桂扶贫协作成就,见证当地群众脱贫奔向美好生活。
心系红土地,情暖桂西北。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局中,深圳市对口帮扶百色、河池两市,三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团结带领全体派驻干部,会同百色、河池以及深圳后方各单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圳各级财政向广西提供扶贫资金21.09亿元,重点实施项目500多个,受益贫困村超过200个,直接带动脱贫人口超过20万人,间接受益人口超过45万人。
在河池市东兰县深圳国清中学,孩子们在聆听深圳支教老师的授课。
“搬出大山求发展,城镇就业天地宽”“外出务工不必舍近求远,扶贫车间增收还能顾家”……一批批深圳援建的安置小区、幼儿园、学校、医院等拔地而起,一批批深圳帮扶干部、支教老师、支医专家倾情奉献,百色、河池脱贫攻坚正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巴马第五幼儿园教室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河池市副市长顾楠洲——
“为革命老区播下发展致富的种子”
“深圳河池开展扶贫协作以来,两市在完善服务上下功夫,劳务协作深入推进,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技能、支持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为河池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接受本报“大局”报道组的专访,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河池市副市长顾楠洲表示,深圳、河池两市将紧扣“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重点内容,务实推进扶贫协作工作,各级党政领导频繁互访、职能部门密切互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互派,让两市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气候,两地人民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加深,两地社会经济实现协同发展。
基于此,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工作组大力推进深河两市劳务协作,三年共举办专场招聘会55场,累计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40354人,其中今年达24720人。同时举办劳务培训班92期,其中今年举办63期,贫困人口参加就业培训4674人。扶贫协作中,工作组还创新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帮助河池市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230人,引导160人成功创业,带动贫困人口6637人就业。
三年扶贫协作,顾楠洲和工作组团队“走出去”“引进来”,始终在路上。2018年5月,广西河池市(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举行,顾楠洲率河池市招商小分队分别赴福田区、宝安区、龙华区、大鹏新区开展5场实效性和针对性强的专场投资合作洽谈活动,共邀请到300多家企业代表到场参与,成功签约36个招商引资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75.23亿元。同时组织河池市招商小分队分别走访深圳69家企业,达成29个项目合作意向。
“三年来,河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绩,这是河池广大干部群众奋斗的成果,也凝聚了一批深圳帮扶干部的汗水和智慧。”顾楠洲说,三年来,深圳市选派的17名帮扶干部跋山涉水,走遍了河池的村村寨寨,他们将深圳精神、深圳理念、深圳做法带到河池,融入到河池的各项工作中,将长久激励河池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南山帮扶德保
产业带动贫困户培育致富带头人
自2016年结对帮扶以来,深圳市南山区陆续投入3000万元,帮扶百色市德保县发展柑橘、桑蚕、油茶等产业项目,目前已成功打造7000亩现代生态柑橘产业园、2700亩桑蚕产业园。今年起开始建设万亩生态高山油茶产业园,目前项目已落实园区面积5000亩,已成功流转土地1334亩,坡改梯110亩,完成6公里园区产业路建设。
据介绍,这些产业园均以股金分红的形式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引导贫困户以入园务工、参与种植、占比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其中,柑橘产业园带动798户贫困户,桑蚕产业带动140户贫困户,油茶产业带动500户贫困户。
今年,南山区投入1000万元用于发展全县22个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每个贫困村建设百亩桑蚕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经营或委托致富带头人经营,打造“种桑—养蚕—收茧—销售—加工”产业链,项目所得收入全部纳入村集体作为村屯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等建设经费,惠及全村群众。目前,各贫困村已完成桑蚕种植任务,并进行第一批蚕的养殖,有5个基地已实现创收。
位于河池市东兰县的扶贫车间目前已正式投产。
南山区还在油茶基地创建创业基金和致富带头人孵化中心,通过孵化中心,采用“就业+培训+智力辅导+评估+扶持创业”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建设模式,大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学习技术,发展产业,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来,培育出真正有技术有经营能力的新一代农民致富带头人。
强化担当作为,三方协同推动 粤桂扶贫协作连续两年获得“好”档次
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胜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9月至今,深圳对口帮扶力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担当作为,与百色、河池三方协同推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在人才支援方面,深圳向百色、河池选派挂职干部44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950人次。深圳接纳挂职干部51名、专业技术人员700人次;
在产业合作方面,引导企业到百色、河池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成功引进264个项目,实际投资额129.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数约5万人;在劳务协作方面,举办贫困人口就业培训606期2.7万人次;举办105场贫困人口招聘会,累计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帮助4.59万名贫困人口转移到东部就业;为2.98万名在深圳就业的百色、河池籍贫困劳动力提供稳岗跟踪管理服务;在社会扶贫方面,动员社会各界向百色、河池捐赠6.12亿元(含捐物折款)。
杨胜军表示,三年来,深圳扶贫协作百色、河池,携手共进,强化统筹,尽锐出战,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粤桂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百色市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68.2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19.46万人,累计减贫48.7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25%下降到5.56%,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西林县5个县(区)脱贫摘帽,累计62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河池市2016年至2018年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金城江区、南丹县和天峨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0%下降到8.22%。在2017年、2018年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深圳牵头的粤桂扶贫协作连续两年获得“好”的档次。
大处着眼,细处深耕,落到实处
百色深圳小镇规划安置贫困群众3万人
百色市百东新区南昆铁路北侧,一个新兴的小区拔地而起。小区周边山色青翠,公路上车水马龙。去年11月,深圳小镇(一期)迎来首批易地搬迁贫困户,来自田林县243户1047名贫困群众喜入新房,成为新一批百色市民。
同饮珠江水,“深百”一家亲。深圳小镇的建设凝聚了深圳人民对革命老区百色的深情,更是粤桂、深百扶贫协作的典范工程。
2016年,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局,深圳接过广州的接力棒,对口帮扶百色。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是“百色起义”精神的发源地,“深百”携手,凝聚起消除贫困的强大力量。
百色部分贫困山区石漠化严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共同致富,深圳对口帮扶百色建设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项目——深圳小镇,选址百东新区核心区域,建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社区。
根据规划,深圳小镇占地面积836亩,共建设安置住房65栋7288套,总投资约32.54亿元,安置来自百色全市9个贫困县(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万人。安置住房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还结合百色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这个深圳帮扶百色的亮点工程已成为百东新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深百扶贫协作还积极推动建设配套产业园和扶贫车间,解决深圳小镇搬迁移民就业,投入帮扶资金3000万元作为深圳小镇后续发展扶持资金,采取“公司+深圳小镇村民合作社+基地”模式,在深圳小镇周边规划建设万亩林业(油茶)脱贫奔康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1000亩,其中第一期5000亩,计划今年内建成;第二期规划6000亩,计划2020年建成。园区建成后,深圳小镇贫困劳动力可入园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百色市田阳县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
“以深圳小镇为代表,深圳对口百色扶贫协作,大处着眼、细处深耕、力求精准、落到实处。”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百色市副市长吴军军表示,三年来,深圳对口帮扶百色,共选派17名优秀干部奔赴百色市和下辖10个贫困县(市)挂职,深圳6个区与百色10个国定贫困县全面结对,扶贫财政资金累计达11.05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08个,覆盖百色660个贫困村,惠及74.4万贫困人口。
领导互访,部门互动,人员互派
深圳河池“结亲”帮扶见成效
大浪街道课室、观澜商会课室、康力文课室、龙华区工商联图书室……走进位于向阳新城的东兰深圳龙华小学,一间间崭新的教室,一大半已经都有自己的“姓名”。
“我们发动深圳的爱心单位或个人,慷慨解囊,支持山区教育事业,同时也以永久冠名的形式铭记他们的善举,把每个爱心课室的捐赠故事说给使用课室的班级孩子们听。”谈到发起课室冠名的起源,东兰县副县长、深圳龙华帮扶干部陈毅强说,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动深圳爱心资源、精确匹配山区所需是当好一名帮扶干部的必修课。
三年扶贫协作,深圳与河池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深圳人民和河池人民真正结成了“亲戚”。记者获悉,随着两市各级党政领导频繁互访、职能部门密切互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互派,深河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气候,为河池扶贫攻坚注入新的动力。向深圳学习、向粤港澳大湾区靠拢,对标深圳的标准发展河池,已成为河池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三年来,工作组牵线搭桥、精心谋划、靠前指挥,广东省、深圳市与河池市产业合作成果斐然。推动价值4.12亿元的河池片区农特产品销往广东、深圳,带动23785名贫困人口脱贫;引导广东企业到河池投资兴业,目前已有51家企业落地,实际投资额达43.94亿元,带动25429名贫困人口脱贫;积极开展两地职业院校合作,共招收613名河池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广东省、深圳市职业院校就读,并给予学费、生活费等资金补助。
特别是深圳在河池援建9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把就业机会送到贫困户家门口。罗城县引进“深圳福田第一扶贫车间”——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建成投产,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龙华区投入1882万元,在凤山县建设龙华扶贫车间产业园,解决30多家凤山“三来企业”的加工厂房问题和2570户4000多名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广东省、深圳市、对口扶贫协作区财政帮扶河池市资金共9.2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33个,覆盖河池市11个区县,涉及住房保障、道路建设、卫生健康、义务教育、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合作、物流补贴、饮水安全等方面,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超过20万人。
宝安对口帮扶都安闯出新模式
“贷牛还牛” 成产业脱贫旗帜
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尤其是深圳市宝安区对口帮扶的良好机遇,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创新探索全新的养殖模式——“贷牛还牛”,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广西产业脱贫的一面旗帜。
都安县是国定贫困县、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广西极度贫困县。山多地少、严重缺水,导致都安除了玉米,基本没有形成上规模的特色产业。养牛不占用太多土地,不消耗太多人力物力,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途径,但都安养牛大多是一家一户,不成规模,不成产业,群众收益低、风险大、顾虑多。为打消群众顾虑,都安探索设计“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代养、保险止损、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养殖企业,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从养殖企业贷牛,引入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给牛上保险,牛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还牛后再贷,实现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目前“贷牛还牛”已在都安风生水起,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19个乡镇中心牛场,成立牛羊合作社247家,其中深圳市共投入1190万元在7个乡镇建设15个乡(村)牛场,全县肉牛养殖从9万头发展到近17万头。
养牛的规模壮大了,饲料怎么办?长期以来,群众在石头缝里种玉米,每亩产值只有三五百元。“贷牛还牛”模式形成后,都安将原来种玉米、种黄豆的地块,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非旱即涝的水泡地流转拿来种饲料用的高杆玉米,亩产比传统玉米增收2000元以上,种植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都安还出台种植、加工补贴政策,配套建设“粮改饲”加工厂,深圳市支持900万元建设18个“粮改饲”扶贫车间,为“贷牛还牛”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县“粮改饲”种植达10万亩,带动1.62万贫困户增收。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