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党史大事记 | 东江纵队北撤(1946年)

深圳特区报
2021-06-15 09:45
摘要

3月,根据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坚持自卫斗争、保存力量的方针,东江纵队主力部队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对惠东宝解放区的进攻,国民党军“扫荡”的锋芒基本过去

1946年1月15日,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坪山、龙岗。至23日,国民党新一军相继占领沙湾、双坑及沙鱼涌等地。2月24日,海上独立大队第二中队两艘武装船,在中队长肖华奎率领下,于大亚湾辣甲岛海面,与国民党海军“舞风”号炮舰展开激战。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终因船舰性能和火力悬殊太大,武装船被击沉,中队长肖华奎和副指导员陈华等16位同志英勇牺牲。3月,根据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坚持自卫斗争、保存力量的方针,东江纵队主力部队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对惠东宝解放区的进攻,国民党军“扫荡”的锋芒基本过去。这次大“扫荡”历时3个多月,国民党调动新一军、二十四军的大量兵力,采用“填空格”战术,村村驻兵,对游击区进行围剿,妄图消灭革命武装力量,结果遭到失败。春,东纵第六团的1个营(由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和宝安大队合并组建,改代号为“银星”大队),在黄锡良、邓汀、邱伯寿率领下,返回阳台山根据地活动,与东莞部队联合作战,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大队长黄锡良牺牲,由邱伯寿接任大队长。

4月18日,国共双方经过反复谈判,正式达成在广东的中共部队北撤等问题的初步协议,并发表联合公报。5月21日,国共谈判,正式签署“东江停战和华南中共武装北撤问题联合会议决议”。25日,北平军事调停处执行部派到广州的第八执行小组的3个支组分赴江南、江北、粤北3个地区监督执行东江纵队北撤工作。6月13日,军调第八执行小组经过香港到达葵涌,该小组中共代表方方,国民党代表黄伟勤,美方代表米勒。6月28日,东江纵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障碍,集中于大鹏半岛。6月29日,在大鹏湾沙鱼涌海滩举行欢送北撤部队的大会。方方代表中央军委致信慰问全体北撤人员,曾生在会上简要阐明北撤的意义,并向乡亲们和复员战士珍重告别。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挥泪送别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朗诵《送别我们的子弟兵》,表达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6月30日,东纵(包括珠纵、韩纵、南路、桂东南等部队的部分骨干)2583人,在沙鱼涌分乘美国3艘登陆艇,向山东烟台北撤。7月5日,北撤部队抵达山东烟台,受到山东解放区广大军民的热情欢迎。东江纵队终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东江纵队的北撤,是为了和平民主而作出的努力和让步,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行《双十协定》和实现和平民主的决心和诚意,因而得到国内各阶层人士的称赞和拥护。东江纵队的北撤是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挫败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妄图消灭人民武装力量的阴谋。北撤部队扩编为两广纵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广东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月,国民党广东当局在东江、韩江等地召开“治安会议”,部署“绥靖”“清乡”计划,实行“联防联剿”“强迫自新”的政策,疯狂捕杀东纵复员人员及其家属,推行“三征”(征兵、征粮、征税)苛政,实行法西斯统治。

8月,方方以东纵北撤代表曾生的名义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背信弃义的行为,号召广东军民进行坚决的自卫斗争。

11月6日,党中央对南方各省党组织发出工作指示: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的地区,应立即建立公开根据地;条件未成熟的地区采取隐蔽等待方针,以待条件成熟。根据中央指示,广东区党委于11月27日作出了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同时决定在东江建立惠东宝建军委员会,由蓝造、祁烽、叶维儒、曾建、张军、罗汝澄、高固组成,并筹建惠东宝人民护乡团。

11月底,广东区党委在香港召开干部会议。区委书记尹林平传达了区党委的决定:江南地区要迅速重建武装,恢复武装斗争,并派叶维儒、曾建、李群芳等同志先回坪山、龙岗等地作重建武装的准备工作。

12月中旬,广东区党委在听取叶维儒、曾建等人汇报重建武装准备工作后,即派出第一批同志回江南地区活动。其中东宝地区分别布置谢金重、何棠在东莞路西,张生在广九路东三区,梁忠、曾强在宝安活动。要求在东宝县委的领导下,根据“分散发展,独立经营”的方针,分头发动、联系东纵复员人员,逐步集结队伍,开展武装斗争。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大事记(1924-1978)》《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第一卷)》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编 栏目整理:赵鑫)

编辑 吴徐美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