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新著问世《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
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曦 文/图
2019-11-30 21:39

“我的很多人生转变,都是57岁之后发生的……”11月30日上午,万科创始人王石携新著《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亮相深圳书城中心城,在新书分享会上,声情并茂地与读者分享了他攀登“三座高峰”的人生历程与时代感悟。

据悉,该书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79年我来到这里时还没建立经济特区,当日情景犹在昨日……”在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和“万宝之争”后,王石以历经十年“刻骨铭心的反思”完成新作。

新著中,王石尝试分享2008年后,获得的个人价值系统更新,也被他称为“一个人的现代化”过程:主动到哈佛、剑桥等学校访学,经历高强度、连轴转的课程学习;60岁重新学习英语,努力克服演讲时的不适与恐惧;发起对西方文明源头的追问,反观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再认识;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接受大学聘请讲授企业伦理系列课程;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响应深圳作为特区对他的新呼唤……所有改变,不仅是王石个人的进步,更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与发展,在自我剖析中,展示出40年来的时代精神之变。

诚如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序言中所感:“他成就于改革开放年代,也帮助塑造了这个时代,把他的印迹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部与读者倾诉、交流、彼此鼓励的“走心”之作,王石在书中摒弃了一般企业家传记对“商业”“成功”等概念的纠缠,以“肉身”“空间”“学习”“角色”“生死”五个概念打破时间线索, 深层阐释身体的塑造、个性的伸展、智识的提升、社会角色的变化和生死观的改变,展示出其对人生、文化、商业以及社会的反思——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一个中国企业家能够达到的思维高度。

改变:渡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2015年,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公司并购与反并购攻防战拉开序幕。这一日后被称为“万宝之争”的股权争夺战,持续多年,也被许多人视为王石人生最艰难的关口——但他本人并不这么看。他说:生意上的事情,再难没有难过1983年;心灵上的冲击,再大没有大过2008年。尤其后者,才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那一年,“拐点论”事件让万科的业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接踵而至的“捐款门”事件更让个人声誉跌到了谷底,仿佛人生的价值系统即将崩溃。这两场风波,对王石的思想观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他的人生也从那时起,悄然发生了改变。

2003年、2010年两次登顶珠峰,2010年初受邀给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EMBA学员讲课……王石却发现,站在教室讲台上,自己失去了作为企业家讲演时的信心和风采。“我早年创业和登山探险的故事固然引人入胜,但如何整理成可举一反三的案例就是另外一回事,仅凭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来掩饰学识的不足,显然不负责任……我有了‘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念头。恰好4月机会来临,我接受了到哈佛游学的邀请。”

王石现场与读者互动探讨“中庸之道”

这种种经历,是王石受挫之后对自己深刻反思,然后做出的改变与抉择。过去,他追求的是“我能,你不能”;现在,他更愿意做带动社会、启发他人的事,追求的是“我能,你也能”。在面对“万宝之争”的巨大压力时,王石告别个人英雄主义,学会放下,学会用团队意识和企业文化应对困局。而他本人也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让人生重新出发的理由。那就是,一种对“现代化”永恒的探索。

现代化:一个国家与一个人的四十年

王石在序言中写到:“本书是四年前(2014年)从剑桥校园开始的,收尾时恰逢改革开放40年。这本书也有了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的40年现代化。这得以让我从一个更长的时间长度,来梳理个人改变的来龙去脉。”

四十年来,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不断深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微观上放权让利,宏观上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从人民到国家,都在国际舞台上越发自信……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就仿佛一个人的成长—— “现代化”一直是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线索,而《我的改变:一个人的现代化40年》则是这两条线索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并肩前行的文本再现。

近年来,“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说法不绝于耳。对王石而言,2008年以来的个人更新,就是进入“深水区”之后的体验。这十年来,他尝试换位思考,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既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同价值观,又尽量保证每一个员工有个性伸展的空间。同时,作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和权力掌控者,他还要尽力处理好个人权威与企业发展的问题,以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公司的创新活力。

读者踊跃发言畅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反思:重新认识东西方文化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我铆着劲儿,从60岁开始去上学。”2010年至2019年间,王石先后赴哈佛、剑桥、希伯来等大学访学,勇敢地爬上了属于人生的“第三座高峰。

在那里,他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惊喜,“在哈佛大学我选了一门很特别的课程‘中国古典道德与政治理论’,意外地发现,美国学术精英已经在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

王石坦承,年轻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虚无或者批判的态度,内心渴望的,是向西方文明学习。当他年近花甲留学哈佛却发现:“自己对西方文化不是很了解,对东方文化也不是很了解。我才意识到,我不仅要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要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课堂上研究孔孟之道,王石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思想转变之后,他学会了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理解中国现状、看待企业问题。

经过十年反思,他终于能够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在全球文化中把握平衡,并更多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80年代末,万科上市的时候,美国记者采访他,问他个人有多少资产。王石回答:“股份改革时,公司的资产4∶6分配,职工股为集体持有,我没有要一股。”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他当时并没有答上来。事实上,直至今日,很多人还对王石将自己就“降格”为职业经理人的做法不以为然。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看,王石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而且很不“现代”。然而王石通过他在哈佛的学习和反思,却得出了自己的理由:“去哈佛之前,我从来不认为我这么做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影响,但今天我才发现,自己早就身在其中。”

王石在书中,对于成功的定义有了另一种标准,就是看一件事对国家的贡献。因为“有国才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他希望未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事业,不只限于中国,而是扩展到全世界。

王石新著颇受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王石,1951年出生。现任万科集团名誉主席、华大基因联席董事长,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1984年在深圳创立万科公司。万科1989年成为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1998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上市房地产公司;2016年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2001年起,相继成为“中城联盟”“阿拉善SEE基金会”“壹基金”等社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2009年起,连续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并于2015年创立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C-TEAM)。

2003年和2010年,两次登顶珠峰。2005年完成“7+2”,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点和北极点。

2010年至2019年,王石先后赴哈佛、剑桥、希伯来等大学访学。2015年被授予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院士。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