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 | 深圳挖掘自身市场潜力推动广西百色河池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读特记者 林捷兴 文/图
2019-11-28 08:04
摘要

果香不怕山林深

“今年的沙糖桔已经卖完了。”广西百色田阳县坡洪镇新洞村的农户莫丽珍笑着说,有了扶贫干部的帮忙,水果销路更广了。对于即将采摘的沃柑,莫丽珍也信心满满,“订单有保障,我们就不愁了。”

莫丽珍种植的沃柑果实累累。

自2016年起,根据国家关于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部署,深圳市对口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河池市。深圳市充分发挥自身消费市场购买潜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帮助百色、河池市农产品拓宽销路,推动当地优质资源产品“走出深山”,对接市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助力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有销路不用愁,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

坡洪镇新洞村位于田阳县南部山区,距离田阳县城约1个小时车程。土生土长的田阳壮家女莫丽珍在这里承租了近500亩地,种植柑橘类、桃李等农产品。

莫丽珍告诉记者,早年她在广东务工,2007年返乡创业,尝试种植沙糖桔。“以前这里村民多是种玉米,没有资金、技术支持,不敢种果树。”莫丽珍说,创业起初,她在田阳县头塘镇百里村那雷屯承包85亩坡地,经过三年摸索,终于在2010年正式挂果,一炮打响。之后,莫丽珍在南部山区的坡洪镇新洞村继续承包荒山种植沙糖桔,并成立了田阳县“群姐”沙糖桔专业合作社,为周边村屯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沙糖桔巾帼科技示范基地”。

“有一户跟着我种沙糖桔,200多棵,平时也做工,现在已经脱贫了。”莫丽珍告诉记者。目前,“群姐”沙糖桔专业合作社社员共有683户,分布在坡洪、头塘、田州、百育、五村、玉凤、洞靖等乡镇,种植面积6000多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

种植规模起来了,市场销路怎么办?莫丽珍说,目前农产品外销主要靠扶贫干部帮忙牵线搭桥,“群姐”沙糖桔算是一个“供深基地”。根据国家关于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部署,2016年12月起,深圳市南山区与百色市田阳县携手结对。田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南山区帮扶干部唐敏红介绍说,经过两地多次调研、部署,两县区立足实际,达成“发挥好西部农产品丰富、东部消费市场量大的优势”的产销对接共识。今年4月10日,田阳县商务局组织召开了特色水果供深供港座谈会,助推实现田阳县特色农产品外销7万斤,产销对接产值35万元。

据了解,深圳平均每天需要消耗蔬菜水果9400吨,肉、蛋和水产品6190吨,口粮5480吨,食品消费量大,需求旺盛。今年9月,在深圳扶贫协作地区农产品展销会上,共有100多家农产品企业参展,现场达成鲜果、蔬菜、干货等销售订单、意向性订单1.3亿元。

做好产销对接,就是要打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供、销”壁垒,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变商品,帮助贫困户增产又增收,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在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与该县结对的福田区同样大力推动消费扶贫。三年多来,在福田区政府的支持下,环江县多次组团参加文博会、绿博会等展销活动,利用深圳销售渠道和市场消费能力等优势,助推环江县农特产品外销,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环江有‘五香’食品,香猪、香鸭、香牛、香米、香菇。”环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福田区帮扶干部施东辉告诉记者。据统计,三年多来,福田区通过大型展销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采购、农超对接等,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共计采购、销售环江县“五香”食品、红心猕猴桃、红心香柚、蚕丝被等农特产品金额约1230万元,通过就业带动、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入股分红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3万余人,调动了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品质好有底气,助力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

消费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助力贫困人口增收。如何实现消费扶贫持续、健康发展?唐敏红告诉记者,产销对接、消费扶贫不能单纯依赖扶贫干部牵线搭桥,还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品质把控,“品质好才有底气!”

今年,田阳县成立了青年创业联盟,搭建起南山区对口帮扶田阳的助农增收平台,在无缝对接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帮助贫困户的同时,也让会员企业了解深圳市场,了解“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等理念。同时,田阳县组织招商团队赴东部地区开展招商、产品推介等活动,与天虹、人人乐商场、深圳市水果协会、海吉星农批市场等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针对中高端市场需求,不断强化品牌培育与推广。

莫丽珍的“群姐”沙糖桔就是其中一个品牌。果色橘红、果实糖酸比高、果肉爽脆、皮薄多汁、清甜可口,这是一种少核或近乎无核的沙糖桔。如今,莫丽珍的沙糖桔已被认定为田阳县绿色农产品,标注“群姐”的沙糖桔名声在外,产品供不应求。她告诉记者,此前到北京参展时,有客户在品尝样品后就下了订单,目前客户已扩大至北京上海云南等地。作为致富带头人,莫丽珍也积极向社员推广优质水果生产标准,到周边村屯特别是贫困村免费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培训。

田阳县地处亚热带地区,被誉为天然温室,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在距离“群姐”沙糖桔基地不远的坡洪镇新屯村布尧屯,有一个田阳县兴茂火龙果综合利用产业核心示范区,园区周边群众8成以上都是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

田阳县兴茂火龙果综合利用产业核心示范区。

该示范区从台湾引进了优质品种“红金宝”红心火龙果,规划种植13800亩。自建设以来,园区一直坚持使用有机肥,结合使用地下泉水浇灌,利用早晚温差大、海拔600多米的地理优势,产出优质的火龙果,供不应求。目前园区每年生产14批(次)果,亩产5000斤,产值达6000多万元,直接带动当地贫困户220户630人脱贫致富。

与田阳县同是芒果之乡的田东县,结合自身资源,将芒果作为一张靓丽“名片”,打出百色芒果的知名度。今年以来,田东县分别在深圳、郑州等地开展以芒果为主的6场农特产品展销会,并于6月份认定田东县举家富山地芒果基地为京东生鲜田东县芒果基地,开设“京东·田东扶贫馆”。

好品质才有好销量。经田东县商务局初步统计,今年该县芒果销售收入约2.5亿元,通过开展电商销售、企业认购、线上销售等方式销往广东省的芒果约221.79万斤,销售额1137.19万元,通过收购贫困户芒果、入股分红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就业共计2989人。

从田间到餐桌,电商进农村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欧鲜农公司展示的罗城特色农产品。

“从田间到餐桌,您只差一个二维码的距离。”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欧鲜农”)的产品展示区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罗城农特产品,包括手工切粉、五色糯米、七彩土鸡蛋、野生山茶油等等,货架上贴着一张中欧鲜农电子商城的二维码。

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外景。

中欧鲜农位于罗城县的仫佬家园,公司董事长罗翠美告诉记者,2017年4月,深圳市福田区“中青班”30名学员到罗城开展扶贫协作体验式培训,一场“义购”活动开启了中欧鲜农与深圳的不解情缘。之后,在福田区帮扶干部的支持下,不断推动罗城农特产品与深圳直销对接,促成中欧鲜农与深商E天下、深圳市福田区金融+创新联盟等多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12月,中欧鲜农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圳福田·河池罗城)电商扶贫产业发展基地”正式挂牌。

“我们一头牵着农村,一头牵着市场。”罗翠美告诉记者,中欧鲜农通过“互联网+订单农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与贫困户合作发展订单产业,由贫困户出土地出劳动力,电商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公司运用多种电子商务营销手段,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民增收。罗翠美举例说,比如在商城下预定单买鸡,买的是村里谁家的鸡都可以知道,“只有订单到户,才能真正让农民受惠。”

在中欧鲜农的产品展示区,有一块展板尤为显眼,上面详细写着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每月中欧鲜农销往深圳的订单数据。比如2017年5月为1750件订单(约37.8万元),2019年9月为3227件订单(约227.6万元),带动贫困人口户数分别为160户(平均每户增收1300元)、358户(平均每户增收2800元左右)。

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田阳县也积极利用“互联网+”,通过借助南山区科技、信息先进的优势,搭建深圳百色两地电商产销合作平台,不断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目前,田阳县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一级物流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点7个、村级服务站点80个,村邮乐购站点66个,构建了覆盖全县各乡镇的集购销服务和物流配送一体的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并分别与京东、淘宝、县买县卖等平台签订销售协议。

县买县卖电商服务中心展示的特色农产品。

县买县卖商城为广西田阳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搭建的农村电商平台,目前商城上架的产品包括田阳特色生鲜水果、果脯果干、手工艺品等。公司副总经理杨益童告诉记者,他们已在田阳县建设了87个乡镇村的电商服务网点,农户只需将农产品提供到网点,就能上线销售,无需担心运输物流。

如今,田阳县电商事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且带贫成效明显。据统计,2018年该县电商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32351人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总金额478万余元。通过南山区、田阳县两地电商协作,共销售芒果4.8万吨,销售额2亿元,同期增长34.22%,其中仅广东省内就销售9600吨(含深圳2400吨),销售额4600万元。通过利益连接机制,帮助65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旧貌换新颜,乡村旅游全面提质升级

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消费人群也要引进来。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吸引人气、促进消费、带动乡村致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百色、河池不仅农产品资源多样,自然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

今年,深圳积极会同百色、河池开展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项目招商暨消费扶贫推介会,围绕广西特别是百色、河池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及投资环境作了全面介绍,推出了涉及休闲度假、乡村发展、生态养生等各类文化和旅游招商项目139个,其中,广西深度贫困地区项目58个,重点推出大化、都安、隆林、那坡四个广西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项目11个。

位于田阳县南部石山区的五村镇巴某村,属“十三五”深度贫困村。该村距县城45公里,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生活条件较差。2018年4月以来,田阳县将巴某村作为实施精准脱贫的延续和拓展区,以着力创建高质量脱贫示范村和打造全区乡村振兴先行点为契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如今,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巴某村旧貌换新颜,成为“18℃巴某凉泉度假村”,并于今年7月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名单。

沿着巴某村的进村道路走,两旁是桃李基地、油菜花基地,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走进村里,休闲绿道、九曲桥、桃李园观景平台,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环湖而立,宛如一幅田园画卷。

“村里民宿平常周末都客满。”村支书黄忠胜告诉记者,民宿建设在保留原来民居的基础上进行完善,采取“村民自愿申请,村民合作社审核,旅游部门服务建设,专业团队经营管理”模式,民宿以村民名字命名,比如“大气居”“志园居”,现在已有9户村民参与。

以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罗城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深度贫困县,石漠化山区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困难,但在罗城也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

罗城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着力“写好仫佬族特色文化旅游文章”,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扶贫,带动了一批群众发展脱贫,先后建成崖宜生态旅游区、水上相思林景区、怀群剑江风景区等休闲度假景区和10多个农家乐。今年,罗城举办“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文化旅游节,成功带动周边深度贫困村屯1555人(其中贫困人口833人)通过销售农特产品、提供就业岗位等发展增收。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林捷兴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