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展览及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沙特国王图书馆开幕。展览以两位艺术家“印度艺术文化交流生涯”为线索,通过大量珍贵作品的展出,深刻挖掘其学术研究、作品文本、图像内涵,为公众呈现20世纪艺术变革之路的独特面貌。
常任侠(1904—1996),生于安徽省颍上县,是我国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全国侨联委员。
常秀峰(1915-2010),笔名归鸿,安徽省怀远县人,现代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上半叶留学印度的艺术家代表人物。1945年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秀峰先生受其叔父常任侠先生以及艺术家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于1947年赴印度国际大学留学,师从印度“孟加拉派”代表画家、誉为印度齐白石的南达拉尔·鲍斯(Nandalal Bose,1882-1966)教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国际大学毕业后,秀峰先生相继在印度加尔各达、噶伦堡等地的华侨学校任教。1983年,定居香港。2006年,归隐于深圳,2010年逝世。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激荡澎湃,一代艺术先辈走出国门,寻找中国艺术的发展之道。常任侠与常秀峰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与印度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与诸多选择欧洲与日本的艺术家不同,有一位并未被大众所熟悉的艺术家——常秀峰。在艺术历程上,他是目前已知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学印度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以其独一无二地留学印度的经历,摸索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画走向的感悟,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常秀峰的留印之路,还受到了其叔父常任侠的影响,一位近代印度文化交流领域的奠基者。
展览开幕同期,以“常任侠、常秀峰与近代中印文化艺术交流”为主题的学术工作坊也在北京大学开幕,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印度文化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常任侠与常秀峰的印度艺术文化交流生涯等展开讨论与学术交流。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