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并指出,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对中国总体弊大于利,“防范气候风险”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绿皮书指出,最新的气候状况监测表明,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0℃,位于现代观测记录以来第四位,全球平均海平面再创历史新高。全球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多于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90%,发生次数为1980年以来最多。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
1980-2018年间,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质灾害、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四类)发生次数从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其中2018年灾害发生次数达到历年之最;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发生次数分别由1980年间的135次、59次和28次增到2018年的359次、382次和57次。从七大洲灾害发生特征来看,亚洲已经成为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以2018年为例,在848次自然灾害事件中,有43%的灾害事件发生在亚洲,居各大洲之首;亚洲灾害经济损失占全球的38%,死亡人口更是占到79%。
绿皮书认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水资源、生态、能源、经济发展等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 。气候变化对敏感部门和区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从中国区域来看,总体评估看到气候变化影响弊大于利 。
在“最坏情况”下,21世纪末高温热浪的数量可能会增加3倍,冰川质量可能将减少近70%,并影响中国西部水资源紧张地区的水资源可用性。整个中国的降雨量增加表明全国的径流总量有可能增加,但是中国各地的降雨量差异很大。暴露于干旱的年均农田面积很可能会增加2.5倍以上。80%的年份(目前为20%)发生热损害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水稻生产可能受到显著影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要更为复杂。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已经产生。如冰川融化导致的洪水和水资源短缺有可能加剧西部地区的贫困和移民风险,而媒介性疾病的传播可能触发连锁风险进而影响教育系统和旅游部门,并催生跨区域的紧张局势。
绿皮书还指出,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要特别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两种风险事件的发生。所谓“黑天鹅”,是指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主要指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或问题。所谓“灰犀牛”,指大概率高风险事件,该类事件一般是问题很大、早有预兆,但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或事件。
皮书主编、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显著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超额完成了当年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6亿吨。同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4.3%,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6亿立方米。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同时,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中国已经提前两年基本实现了所确定的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未来中国还将继续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汇聚更多力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应对气候变化,防范气候风险,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