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队伍:点燃爱心传递温暖

读特记者 李东明
2019-11-20 07:39
摘要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董友涛“再就业”成为了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一名社区义工

在我市建设文明城市的力量中,有一支队伍扎根基层、服务普通民众,它就是义工志愿者队伍。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我市义工群体,通过普通义工志愿者的视角,了解义工队伍对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

70岁老教授退休后当义工

在董友涛老先生居住的小区内有一间活动室,里面挂满了他及学生们写的毛笔字。

2012年,从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教授一职退休的董老先生来到深圳生活。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董友涛“再就业”成为了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一名社区义工。“我去社区办事,工作人员问我有什么特长,我说我会书法。他们就问我能不能参加社区的书法班。我想着虽然自己退休了,但还是能够出一份力,于是很快就答应了。”董友涛说。

“第一次上课,20个学生都是中老年人,我就从最基本的执笔教起,再学笔画、结构、章法。”说起当时的情形,董友涛历历在目。

董友涛的教学颇有成效,有口皆碑,今年11月,他在社区的邀请下又开了一个书法班,多了30多名学生。“能够参加义工活动让我很开心。只要我身体行,就不会停止社区的义工活动。”董友涛说。

从全职妈妈到义工“积极分子”

张琴涛是宝安区石岩街道的骨干义工,2016年加入义工队伍以后,她就成为了义工队伍里的“积极分子”,凡是需要义工帮忙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应该参加好几百场义工活动了。”张琴涛说,平时她每天都要空出5个小时的时间参加街道、社区或者旭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组织的义工活动,现在每天都要花费7个小时以上参加活动。“现在我是街道禁毒志愿者、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志愿者河长。”她说。

张琴涛告诉记者,她在成为社区义工前是一位全职妈妈。一次与社区义工的接触,使她被义工们的热情、负责的态度所感染,于是她也加入了义工队伍。“开始有人会不解,又没有报酬,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去干。但其实正因为没有报酬,才能体现义工的精神。在做交通文明劝导员时,炎炎烈日下,我们在马路上忙得汗流浃背,有家长看到了,就让孩子送水过来谢谢我们。我们入户探访老人时,老人们总是拉着我们的手,笑得特别开心。每每想起这些画面,我就觉得这样的感受比金钱重要得多,也有意义得多。”张琴涛说。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在服务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就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张琴涛说,如今她不但要做义工服务,还要带领义工团队,虽然过程有困难,但不会妨碍她做义工的决心。“我要继续自己的义工生涯,为创建文明深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东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