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专委会)、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9)》指出,人工智能成为金融转型升级重要生产力。
该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成为金融转型升级重要生产力。依靠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借助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手段重塑金融业务模式,打造智能金融产品,为金融插上智慧的翅膀。对客户而言,生物识别、触摸感知等信息交互技术的深入应用,使金融产品会听、会看、会说,让老百姓收获智能化金融服务体验。对机构而言,智能系统可模拟人脑逻辑思维实现信息收集、数据建模、判断推理等功能,提供更全面、科学的金融决策支撑。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为金融转型升级的重要生产力,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创新层出不穷,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该蓝皮书还指出,除了人工智能成为金融转型升级重要生产力外,金融科技发展还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众所周知,金融是数据密集型行业。过去,数据只是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的副产品,大量数据躺在磁盘上,没有发挥明显作用。近年来,数据挖掘、分析、可视化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多维异构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得以展现,也使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不断激发。在金融领域,从产品设计到精准营销,从流程优化到风险防控,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源于数据、依靠数据,数据这座资源“富矿”正成为金融变轨升级的关键生产要素。
二是5G成为换挡升级驱动力。
2019年6月,工信部向电信运营商发放5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5G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性,其峰值传输速度可达每秒10GB,比4G网络快数百倍,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对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是巨大机遇。金融机构基于5G网络,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手段,通过建设5G网点、VR银行等方式,可突破金融服务在交易介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为用户提供具有高度沉浸感和强交互的金融场景;也能缩小现有金融服务盲区,使边远地区尤其是农村等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达的区域便捷获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近期,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纷纷探索开立5G网点,是金融业探索5G应用的积极实践。我国5G产业具备竞争优势、处于领先地位,金融机构要加大5G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应用步伐。相信用不了多久,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金融服务体验。
三是物联网成为新增长极。
物联网将网络延伸和扩展至任何物品,实现万物互联、物物相通,是现实世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途径,这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高度契合。
对个人而言,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能够将金融账户和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热力表等联结,实现远程查询和自动缴费,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便捷性。
对企业而言,金融机构借助传感器、电子围栏等物联网技术,构建资金、信息和实体合一的金融业态,能够实现动产的全程监管、全程感知,实时计量仓储货物、生产设备等资产价值,有效解决重复质押、虚假质押、动产转移等问题,降低动产质押风险,盘活动产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