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字世界安然栖居?来听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的跨界对话吧
读特驻京记者 庄宇辉
2019-11-09 23:28

这是一场科学家与艺术家和学者的跨界对话。

11月9日,在北京长安街上的郎园Vintage,38位来自文化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大咖,与近千名观众齐聚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腾云峰会现场,对“在数字世界安然栖居”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跨界探讨。

上午的三场对话分别从向善、创造与温度三个角度探讨科技与艺术、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人的关系,展现了科技与人文、艺术碰撞的无限可能。下午四场论坛从数字新青年、汉字文化、人工智能与科技向善、基于社群的艺术公益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展示了文化和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发展。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作为上午第一场对话的领讲人,他提到当年在清华物理系读书时爱上话剧的过程,分享了自己在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艺术之美和科学之美凝成一股向美而生的力量,人类的历史和未来由此塑造。”程武表示,科技、艺术和文化,都是推动人类历史走到今天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也是腾讯提出新文创战略,持续推进与故宫、敦煌等文化机构合作的初心,未来还将持续推动科技与文化更深入的结合。

“科技向善,探索有想象力和有温度的未来”

张正友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技术专家。在上午的对话中,他和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哲学家周国平、科幻作家郝景芳一起,就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技如何向善进行了深入讨论。

身为科幻作家的郝景芳,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读了经济学的博士,一直用业余时间写小说,目前在做很多与跨界相关的工作。她很认同程武关于科技向善的分享,认为科技、艺术和文化,都是推动人类历史走到今天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谈到对“善”的理解时,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善是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在他看来,科技向善要从四个层面去理解。他认为,科技促进物质进步的同时,要想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品质,就需要科技和人文进行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谈到 “科技向善”,王旭东院长认为,当人的善大于恶的时候,科技一定会向善。所以,科技向善主要还是人的向善。

(从左至右):科幻作家、芳景科幻工作室创始人郝景芳;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学者、哲学家周国平;腾讯公司杰出科学家、腾讯AI Lab &腾讯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张正友

从事科研近35年的张正友作为科学家,他从历史角度分析说,人类经历过多次技术革命,但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他举例说,腾讯已经在科技向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 AI+农业,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种黄瓜,能媲美有20年经验的农业专家;此外还有用人脸识别技术打拐寻人等。归根结底,科技要深入到各行各业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要去控制人类。

张正友和王旭东还具体讨论了科技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创造文化。王旭东认为,数字时代需要树立共享的理念,要利用数字技术把保护成果、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要让文物尽快地数字化,建立起实现共享的数据库平台、传播平台,仅靠文博领域的人是做不到的,这需要合作。所以,故宫博物院跟腾讯等公司、机构的合作都是为了把研究成果转化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

“科技还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

“除了助力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科技还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腾讯公司杰出科学家、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总经理刘杉博士与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探索的三位实践者徐冰、费俊、王泊乔就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进行了讨论。

(从左到右):数字艺术中国创始人王泊乔;国际知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始人费俊;腾讯公司杰出科学家、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总经理刘杉

刘杉认为,技术和科学有很多共性。其中一个共性就是创造,都是要用心去创造;另外一个共性是对于极致的追求。从古至今,艺术和科学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一直是在深度融合。科学是理性的艺术,艺术是感性的科学,它们都是对真理的探求。

作为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表示,他并不关注科技技术本身,他关注的是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方式、给人类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从中提取出一种创作能量,更多的支撑创作的思维、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认为,在数字世界安然栖居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和焦虑一起栖居,“我们要学会去使用这个焦虑,甚至控制自己的焦虑,接受它。艺术工作者要去接受或者学习三种转变:第一是工作场域的转变,第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第三是艺术工作者使命的转变。

“科技拓展生命疆界,人文守护心灵道路。”

(从左到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腾讯公司杰出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

在上午的对话中,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和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博士就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

“我对人类的未来,对数字世界抱有审慎的乐观。科技在不断改变着幸福感的内涵,为人类的幸福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因此,对于增进个体幸福感而言,科技的进步是其很重要的来源。但切记,它并非惟一来源。”毕淑敏对数字时代人的心理状态和幸福体验,有着自己敏锐的观察。

“科技拓展生命疆界,人文守护心灵道路。”一直是科幻迷的严峰对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了憧憬。

而建筑师青山周平则具体关注到了科技对人生活空间的改善作用,他还介绍了如何把北京胡同大杂院改造为小型的民宿,保留住城市的独特记忆。

研究量子计算的张胜誉也同意人文学者们的意见,他表示,“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将来任何一个技术,还是应该尽早设计一个伦理框架,不要让它走出这个框架。数字和信息技术不是洪水猛兽,可以与人文及艺术相辅相成”。

见习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庄宇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