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在深开幕!面向未来的艺术“掠影”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9-11-08 17:33
摘要

此次展览群星云集,汇聚林茨电子艺术节历届获奖作品,当中包括全球科技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代表作。

科技如何介入人类生活与艺术?科技在我们的未来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科技引领人类往哪个方向走去?

带着这些问题,由招商蛇口•设计互联、中央美术学院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共同主办,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马丁·霍齐克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联合策划的重磅大展“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日前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是知名媒体艺术节——“林茨电子艺术节”第一次来到“设计之都”深圳。展览在追溯全球科技艺术四十年历史和中国科技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亦邀请中国观众进入一场别开生面的属于未来世界的艺术之旅,深度透视正在影响全球每个人的颠覆性革命。

聚焦科技与艺术的关系

此次大展是设计互联继广受欢迎的开幕展“数字之维”后,推出的又一个关注数字文明、科技艺术的重磅大展。致力于探索艺术、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审视和思考颠覆了每个人的日常和未来的数字革命,想象并共同塑造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世界。

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策展人马丁•霍齐克表示,“这次展览将目光投向过去的40年。在此期间,所谓的‘数字革命’迅速兴起,席卷全球,带给全球社会颠覆性的挑战……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与科技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一轮全新的范式转换正在酝酿之中。这次范式转换不仅对工业产生影响,也将作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则立足于中国文明,指出此次展览的意义所在,“通过这场深圳实验,中国正在重新成为一种科技文明,并重新面对前沿的人类命运问题。”

历届获奖作品刷新感知边界

林茨电子艺术节始于1979年,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科技艺术平台,每年九月都会吸引十余万访客来到林茨,被称为“科技艺术界的朝圣地”。而由其颁发的电子艺术大奖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艺术奖项,被誉为“科技艺术界的奥斯卡”。

此次展览群星云集,汇聚林茨电子艺术节历届获奖作品,当中包括全球科技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代表作。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展出作品中也有一些艺术家专为深圳所创作的。譬如,拉菲克·安纳度工作室收集了深圳区域整整一年的风速、风向、温度等数据,并开发了一套定制软件,以20秒的时间间隔,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形成了一组流动变幻的诗意绘画《深圳的风》。

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的三件作品《普鲁托和普罗舍宾娜》、《遗迹》、《宜人之地》也在此次展出之列。其中《普鲁托和普罗舍宾娜》是一项通过机器对古典雕塑进行的持续研究。受米开朗基罗“未完成”这一美学风格的技术启发,该装置探讨了形式与物质、真实与虚拟、新与旧之间的张力,试图引导观众更多地去关注创作的过程以及探讨达成原作形象的过程中的无限可能。

梳理中西方科技艺术发展脉络

同场展出的林茨电子艺术节四十年文献展则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中西方科技艺术的大型文献类展览。文献展回溯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历年主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字革命、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西方科技艺术在技术与文化的浸润中演化至今。此届文献展也是对中国科技艺术发展脉络的首次系统梳理,展现了科技艺术在学院、艺术机构、公众各个维度传播交流的新格局。文献展还收录了全球技术史单元,围绕深圳科技发展史与全球互联网史两大线索展开,聚焦深圳作为中国科技重镇与国际设计之都对全球的影响力。

作为大型综合创意聚合力平台,设计互联长期关注与全球前沿文化、数字时代文明相关的议题,令每个展览现场成为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目的地,并持续为全球专家精英、行业人才和关注人类未来的广大观众搭建开放式的对话平台。“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开幕次日,汇聚全球科技艺术研究领域“最强大脑”的开幕论坛也为公众揭秘创作背后的思考与故事。

据悉,该展览将展至2020年2月16日。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