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从过去种田、种房子,到现在种高科技公司!”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岭村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张育彪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要培育1-2家自己控股的优质上市公司,让梦想成真,“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真切的感受、生动的例子、鲜活的语言,引发现场各位代表的共鸣。
“别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脱了鞋子追上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张育彪代表一直在思考,基层集体经济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在去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他就坦言,自己有一个“创新梦”——从房东变创新公司的股东,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据介绍,一年来,南岭村社区推动创新发展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与清华大学的清华启迪合作一个科技园,包括创客空间,租金不再作为主要收入模式,双方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南岭占50%股权,从孵化科技企业中获得长远更大的利益;二是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设立南岭牛津生物医学(中国)研究院,占60%股权;三是今年1月份花1.2亿元收购了一个央企下属的科技创投企业,成为第一大股东,目前正在发起3-5亿元的私募基金。
“别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脱了鞋子追上去!”一年来,张育彪代表频繁来往于广州、北京等城市之间,接触了很多科技创新的实体,他说,以前,守着手里的土地,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如果还是守着土地、靠着房租,不搞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甚至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
创新、转型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
“转型的背后,压力和风险,难以想像。”张育彪代表在发言中畅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体会。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舍弃眼前的经济利益,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
为了腾出空间来发展高科技企业,南岭村清理一个低端的珠宝加工产业园,提前2年解除合同,免除2年租金,损失达2000万;与清华启迪合作的科技园,前4年免租金,这4年租金如果按照原来一般厂房租金价格计算,损失760万,整个园区改造包装南岭村也花了1000多万元。
2015年以前,南岭村每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都有两位数,但2015年同比只增了4%。集体经济收入增幅的下降,给南岭村以及张育彪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在村民大会上说,转型3年不出成绩,我就辞职。”张育彪说,其实辞职不是最好的交代,转型成功才是向村民最好的交代。未来,南岭村社区经济发展将不再局限在社区的版图,而是放眼全世界,哪里有好项目就去哪里投资。
张育彪代表同时谈到,要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现在最怕的并不是投资失败,最怕的是错过了好的项目”;人才非常重要,“我们收购央企的风投企业,看重的并不是资产,而是专业的风投团队”。
应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先行先试
“基层集体经济也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对村集体经济要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张育彪代表建议,应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先行先试,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像扶持支持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一样,扶持支持集体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规划引领、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作用。
据悉,在深圳,引进科技类优质项目,社区自主筹资升级改造厂房,都可以获得市区政府的资金补助支持。
各级政府要实实在在地为集体经济松绑,在张育彪代表看来,这也是集体经济加快转型、更有活力的关键。“为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产生腐败,政府管集体经济就像管大型国有企业一样严。”张育彪代表说,有关规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集体经济加快转型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编辑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