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眼》栏目精彩影像评选活动获得优胜奖的以下8个自然保护地和团队代表上台领奖及合影留念。
共绘美丽中国愿景,共建生态文明体系,共促人与自然和谐。10月30日至11月1日,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2019),在深圳成功举行。
论坛邀请14个国家和地区约580名自然保护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代表,共同为全球自然保护工作交流分享智慧和方案,不仅形成了《深圳共识》,还以“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高度站位,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深圳样板”“中国方案”。
淘金山绿道歌唱祖国
深圳不断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创新
“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认为,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是动态变化的,仅仅依靠几个自然保护区不够。而深圳近10年在自然保护模式上有非常好的探索,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比如,以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为代表的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的模式,动员企业家、科学家共同参与,其模式正不断向全球传播示范推广。
活动现场展览吸引众多业界人士关注。
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雷光春说,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最核心的工作是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不断加强社会治理、绿色发展、公平发展、优先保护的创新。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并在全国率先建设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自然教育之城”,推出自然教育“满天星计划”,让所有的深圳市民融入自然、学习自然,这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导、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教授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也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了一批公园和保护区,人民安居乐业。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2019)在深圳举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60年前广东鼎湖山建设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地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总结经验并听取发达国家的成果,非常有必要。未来,还将有更多与保护地有关的论坛举办。但在深圳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2019),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人们将会记住这个时刻。蒋志刚认为,深圳的城市公园、保护区,保存了绿地和生物多样性,为深圳今后的长远发展、环境宜居积累了动力,也证明了地方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交流分享各国经验共绘蓝图
论坛期间,嘉宾们参观了深圳华侨城湿地和红树林湿地等保护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Trevor Sandwith、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主席Nickolas Zouros、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管理局Joe Meyer等众多外籍嘉宾,纷纷盛赞深圳“国家森林城市”实至名归,同时也为深圳以及中国下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Stephen Polasky 今年第4次来中国、第2次来到深圳。深圳空气清新、阳光灿烂、物种丰富,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本届论坛意义凸显。他在论坛上分享了美国关于《确定保护优先地区的理论与方法》,与世界各国的专家共同为中国探讨自然保护工作,也为深圳更好地规划设计城市空间、打造宜居城市环境提供借鉴。
论坛现场展览吸引众多国际上不同地区的业界人士关注。
在深圳参会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爱知目标项目主席Dr.Harvey Locke考察了“第一高楼”平安大厦、博物馆以及红树林湿地,对深圳的生态保护成效印象深刻。他认为,本届论坛,国际重磅专家学者云集,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会。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等领域,法治建设尤其是严格执法仍有待加强。他在论坛上分享的加拿大自然保护地体系经验,涉及加拿大历史悠久、体系完整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治理法律体系,希望有助于中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地球保护
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行,确定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2021年,第14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也将在武汉举行,确定未来50年的湿地保护战略目标。当下,在深圳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2019),通过吸收全球智慧,总结过去数十年的保护经验,具有特殊意义。而论坛形成的《深圳共识》,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为制定新的宏伟规划和战略目标,也奠定了坚实基础。
坂田建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导吕植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在自然保护地特别是保护区的建设成绩斐然。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家公园与社区交错共融,必须探讨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社区共同参与和绿色发展的路径。一方面,兼顾老百姓的发展,不能让老百姓因为自然保护而承受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老百姓的生活生产也不能对保护造成很大的影响。她建议,通过国家管转移支付等形式,向百姓参与生态保护购买服务,比如让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百姓每户都有一名公益管护员,弥补保护区在编人员的不足。同时,从保护地开发出的生态友好产品,应当培养和形成商业链回馈当地百姓,从而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自然保护的良性循环。
大沙河生态长廊全面开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代表孟涵在论坛上介绍了全球保护区数据库及其应用情况。她表示,未来,中国的相关数据也会逐步完善到该数据库中,为联合国发布下一轮“地球保护报告”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中国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将保护地体系纳入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范畴,这是非常有力度的举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意为中国未来制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愿意与深圳建立更多的联系和沟通,参与和支持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比如,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作用,更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活动对于自然的依存关系在哪里,帮助深圳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案。
编辑 黄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