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举行《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9——迈向健康城市之路》发布会,并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水平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岁。但中国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5%,加上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未来中国医疗养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蓝皮书指出,200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1.4岁,其中城镇居民75.21岁,农村居民69.55岁。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1岁,比200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4.7岁,据此推算,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应已达到80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1.4岁,与中国200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相当。总体来看,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于前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岁,也高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水平,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美国的总体预期寿命为79.3岁,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均达到或超过了82岁,日本的总体预期寿命为83.7岁,居世界第一。
不过,蓝皮书也指出,生活节奏加快、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数据表明中国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5%,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也较为均匀;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已占死亡原因的80%。而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中国需要进行医疗保健护理的老年人也将不断增加。据估计,到2020年,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医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人数将突破2000万。
蓝皮书认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康复保健在未来仍然具有稳定的需求。而且居民的健康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也使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成为健康产业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医疗养老发展潜力巨大。
见习编辑 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