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陈彦:坚守浸泡式、下沉式写作

​读特记者 张锐/文 齐洁爽/图
2019-10-27 22:29
摘要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陈彦表示,深圳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背景有着文学成长的肥沃土壤,作家要深入“生活的褶皱中”,坚守“浸泡式、下沉式”的写作

日前,在第六届深圳文学季的启动仪式上,编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陈彦受邀做了题为《时代戏剧与文学审美》的专题讲座。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陈彦表示,深圳这座城市丰富的移民文化背景和内涵,是文学成长的肥沃土壤,作家要浸泡、下沉式地深入到生活的褶皱中,去寻找创作素材与契机。

谈《主角》的创作,作家要写自己烂熟于心的生活

今年,陈彦的《主角》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这部现实主义力作以作者熟悉的戏剧界为背景,讲述了一代秦腔传奇人物“忆秦娥”的故事。作品延续了陈彦一贯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写作模式,书中,陈彦以80万的字的篇幅,讲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令人慨叹不已。

谈及写作动机,陈彦表示这部作品的写作首先是出于生活的积累。“我始终主张作家要写烂熟于心的生活,进行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写作”,这也是他在各个场合所强调的“浸泡式、下沉式”生活与写作。这种出于个人写作经验的总结,在陈彦看来是让人物鲜活、生动,让细节深入肌理的要义所在。从专业编剧到管理者,陈彦曾在文艺团体工作二十余年,长期对秦腔这种地方戏曲文化的研究和耳濡目染,让他对《主角》故事发生的历史舞台有着贴身般的触感,对围绕着戏台台前幕后所发生的各种可能都熟稔于心,写作的冲动由此而生。在他笔下,从一个秦腔主角派生出一系列人物故事,折射出时代进程中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近百个七行八作的群像风貌。

陈彦说:“对于作家来说,一切生活经历都是有价值的,都能转化成审美活动。”在他看来,作家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场域”,一块福克纳式的“邮票”之地,一旦进入其中,即能把握住生活的神韵,并觉得文字也驾轻就熟起来。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在丰厚的生活积累中,才能生产出对过往经验的调动力。在他看来,这是柳青写作《创业史》时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农民中间,是路遥在煤矿招待所写出的《平凡的世界》,是陈忠实在作品中一次次回到故乡白鹿原……

一边“开河”一边“掘井”,呼吁作家多尝试戏剧写作

17岁时,陈彦在家乡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18岁,他创作出自己第一部戏剧,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教师和学生们的故事。由此,他就一脚跨进了文学和戏剧的大门。“一个作家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记忆比什么都重要”,陈彦说,由那个时期发酵出的表达欲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替代的。

身兼编剧、作家的双重身份,陈彦曾在多个场合呼吁,作家应该多尝试戏剧的创作,而剧作家也要多尝试纯文学的创作。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陈彦,写剧本需要隐喻性更高的题材,而小说因其“可以打得很开”的承载力,需要以高度的概括能力将“很多生活中的毛茸茸的东西放进去”,让读者在其中找到可以投射自我经验的影子。二者虽有着紧密的勾连,却因各自的特性和承载力而各有侧重。

他以“压缩饼干”来形容戏剧的体量,并把编剧看作是一种“掘井”的艺术,把写小说看作是“开河”的艺术。“剧作家能够将一个故事在有限的时间里环环相扣。如果作家能够以戏剧的高妙手段引人入胜,再用文学的笔触向生活深处掘进。”陈彦说,这样的经验运用在小说的创作中是十分有益的。

他展望世界文坛,歌德、萨特、加缪、毛姆、马克吐温、以及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等等,都是横跨小说与戏剧的大家,在中国,罗贯中、郭沫若、老舍、汪曾祺、莫言的戏剧成就,有的也可比肩小说写作。“然而这样的人在中国还不够多”,陈彦说,戏剧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标志,俄罗斯把剧场视为他们的教堂。他呼吁打通二者的边界,于戏剧于文学这两个本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领域都有好处。

“深圳是能够产生伟大文学作品的地方”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陈彦就曾到过深圳。他说:“深圳是我经常向往的地方。有我的很多陕西老乡在这里创业,也有作家同行在这里生活、写作。”陈彦说,深圳经济发展迅速,生命景观十分独特,是能够产生伟大文学作品的地方。而他也敏锐地发现深圳小剧场的蓬勃发展,并表示深圳的年轻和朝气,足以引领戏剧文化的突破性发展。

受邀来到第六届深圳文学季,陈彦在讲座中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写作为例,讲述文学与地理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启发到场者,在阅读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时候,同时应该思索深圳文学的特性,和其应有的精神面貌。“深圳作家写好深圳生活,就是要靠深入腠理的感知与理解,对这个移民城市做最本质的体察研究。从社会深层肌理中去打捞、提取并高度概括这种生活。任何人都取代不了深圳作家的这种劳动。因为你不熟悉。仅知皮毛是写不出好东西的。青年作家既要面向世界,也要回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审美特征,惟其如此,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圳独特面貌的文学戏剧”。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