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展的真相是共享
评论员
2016-09-30 09:12

近期,深圳市相继公布了2015年本级决算、市财政委员会2015年度部门决算情况及“十二五”期间深圳民生投入情况。深圳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大手笔”,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看数字。仅2015年,深圳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共计2376.3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7.48%,较上年增长63.37%。回顾“十二五”期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51%提高到2015年的67.48%,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用于九大类民生领域的支出6734亿元,年均增长25%。

看变化。“十二五”期间,深圳新增中小学学位30万个;政府卫生总投入59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统筹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仅2015年深圳住房保障支出就达69.3亿元、增长72.2%;完善多元网络,公交体系建设呈现新局面;持续大幅加大环保投入,“大运蓝”成为常态……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改善民生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舍得解开“钱袋子”,舍得倾注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来重视和加强民生事业建设,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在市民身上,使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是深圳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发展主题。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召开了建市以来的第一次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深圳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即深圳在全国率先打破唯GDP的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模式,把民生幸福摆在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经过36年发展,深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的民生含量、价值含量、技术含量、绿色含量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2015年的深圳第六次党代会,将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人的选择是最具说服力的。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千万以上的人口,而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这难道不是今天的深圳人对深圳最大的认同么?这难道不是深圳魅力的最好注解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在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深圳首次超越香港,跃居榜首。在经济下滑、环境恶化的语境下,唯有深圳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保持着投资率最低、环境最好、负债率最低、创业环境最好以及发展模式最具有可持续性。2016年的报告中,深圳这一指标依然居首,且在和谐城市竞争力中排名第一,在全域城市竞争力中仅次于香港、澳门,在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中,深圳是唯一入围的一线城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是从一穷二白的边陲小镇白手起家,深圳刚刚36岁。论土地面积和资源禀赋、论历史和家底,深圳无疑是“寒碜”的;较早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较早遭遇成长的烦恼,作为迅速建成的移民型超大城市,深圳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原特区内外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对于这些问题和短板,深圳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今年8月26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在全会报告中用了1/6强的篇幅,直面问题,深刻剖析了影响深圳发展的历史遗留“两大问题”、未来发展“三大挑战”,以及“三个滞后”,就是提醒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忧患中深刻认识现实,在忧患中大力改革创新,在忧患中体察民生痛点,在忧患中勇担使命、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斗志和力量。

深圳崇尚实干。不放“嘴炮”,不打“口水战”。对于外界的杂音和非议,合理且善意的,认真聆听反思,无理且带有偏见的,淡然处之,以事实回答。

编辑 颜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