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男神大叔在不作任何自我保护的情况下,抬手“当当”两枪射穿门锁,刚烈女子舌头一咬瞬间香消玉殒,现已被证明是缺乏科学常识的“狗血”剧情。影视中“不科学”的镜头,实际上比比皆是。
在近日举办的首届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暨第九届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制作人年会上,有专家谈到,中国电影需整体加强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中国电影制作工艺和新技术应用和电影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而一些影视作品缺乏科学常识,已经影响到了其质量。
情况的确如此。全球第一部3D电影是国外制作的,而标志着3D电影走上高投入、高产出道路的《阿凡达》也是国外作品。至于出现科学常识错误的“神剧”,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影视作品与科技如何融合,这个问题见仁见智。9月20日至27日举办的首届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作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规划的一项重点工程以及今年深圳的“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之一,努力探讨的正是这一主题。
影视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不必是完全准确的,但不能是像“永动机”一样完全违背科学常识。看似光怪陆离的科幻影片,其实不少是具有较高的科学准确性的。一些科幻影片的想象,不仅没有违背科学常识,还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比如,《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第一部中善解人意的机器人,《我,机器人》中的无人驾驶技术,今天正在成为现实。《星际迷航》中的平板电脑已成“小儿科”,太空旅行在科技上也已成为可能。
如此看来,今天的影视产业,不仅需要特技摄影、立体投影、自然模拟等科技手段的支撑,在内容的科学性上也需把握好尺度。可以这么说,插上科技的翅膀,影视产业将飞得更高,并带领人们和世界进入更加美妙的胜境。
影视产业发展从科技中找到支撑,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春天。在科技创新之城深圳,文化发展更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中,“强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完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服务机制,建设文化科技产业‘硅谷’”的期许,只有在科技创新“发动机”的驱动下才能变成现实。
懂一点科技,才算文化人。很懂科技,才能成为文化高地。首届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虽已落幕,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大戏将继续精彩上演。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