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节制窥私欲,“倾城之恋”这种谣言就会失去市场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6-09 22:50
摘要

有才,去写小说可以,但把想象虚构出来的情节,不加任何标注地发出去,说得煞有介事,那就是造谣了。

不得不说,炮制出《倾城之恋2021》这篇谣言网文的作者挺能编。寥寥数百字,就让虚构出来的“倾城之恋”搞得“满城风雨”。一边是“躺赢的收租佬”,一边又是“躺平的小三”,还跟广深两城核酸检测挂上钩,刺激狗血的剧情,迅速发酵成为网上的“热门”八卦。

有才,去写小说可以,但把想象虚构出来的情节,不加任何标注地发出去,说得煞有介事,那就是造谣了。9日凌晨,深圳警方发布公告果断辟谣,并对谣言的发布者处以行政拘留,这段风波,总算告一段落。

看完这篇网文,笔者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此文虽然情节足够丰富,但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关键要素,全都模棱两可。再仔细阅读,作者好像是俩人肚里蛔虫似的,如此“上帝视角”叙事方法,加上过于煽情的写作风格,不禁让人怀疑文章真实性。

再者,这次广东应对散发疫情的各项措施,已相当成熟,与疫情相关的重大信息,官方定会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发布。比如,就在8日上午,广州市公安局就公布了一起番禺区的瞒报案件。这次公布出来的要素、情节与网文完全不符,这时笔者已经足够确信,“倾城之恋”确实就是谣言。

当然,这一谣言广为流传,说明很多人信以为真。一来,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二来,这位炮制谣言的网民,抓住“人性的弱点”,敏锐捕获了互联网上的“痛点”,利用了一些网友有点儿泛滥的窥私欲。

窥私欲不受节制,对个体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社会而言也是在助长造谣者的气焰。去年,就有谣言致成都确诊女孩遭网暴这个前车之鉴。从受人瞩目的公共事件里找“爆点”,再到互联网热门话题里找“作料”,捕风捉影地编造一些涉及男女话题等隐私的煽情故事,吸引人们的点击与转发,“成都女海王”和“倾城之恋”造谣者的“套路”如出一辙,就是瞄准了窥私心态。

近年来,屡屡经历一些网络热点新闻的反转,不少网友对谣言已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过去那种披着政务信息外衣的“硬性谣言”,很快就会被识破。但最近这些谣言案例,越来越展现出“谣言2.0”的特征。这种“软性谣言”,专攻隐私信息,而且特别“善于”自我营销引发病毒式传播。这些“软性谣言”,破坏力可一点不比“硬性谣言”弱。它既制造了恐慌气氛,扰乱了公共秩序,也伤害了人们的感情,扭曲了价值观念,助长了网络“窥私狂欢”的气氛。

打击“软性谣言”,既要靠有关部门依法处罚,也要靠全体网民自发抵制。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隐私越来越容易被人窃取,隐私泄露可能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大。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么也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大家都节制自己的窥私欲,面对贩卖他人隐私的文章时保持一份冷静,不去送上流量,甚至是积极举报这种网络垃圾信息,那么,“软性谣言”就没有传播空间,各类贩卖隐私的低俗八卦信息就会失去市场。

(原标题《特评:节制窥私欲,“倾城之恋”这种谣言就会失去市场》)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