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自幼酷爱绘画,多年来笔耕不辍,钟情翰墨潜心研习绘画之道;
他,一拿画笔就是50多年,画作不计其数,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各地展出,还曾多次被海内外国际友人收藏;
他就是东莞市厚街镇75岁的陈仲仪老人,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且身患疾病,但他依然能耗时12年创作出12幅水墨生肖画卷,令人动容。
首幅生肖图从2005年开始创作
在陈仲仪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幅书画作品,而书房中更是摆满了各式画作、书籍、宣纸、毛笔等,其中一套共12幅生动雅致的水墨作品,令人拍案。
憨态可掬的猪、栩栩如生的雄鸡、贼眉鼠眼的老鼠……这十二幅生肖画作,每幅生肖动物都绘制得灵动有神、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跃然纸上,然而这十二幅画作,竟是他耗时12年且每年绘制一幅而成。
陈仲仪已经75岁,且身患疾病,手脚也已经不太灵活,但他依旧每天坚持日夜伏案,挥毫泼墨,近年来创作出多幅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他将生肖主题画面都配以相应的景物,最终将12幅民间属相图演绎成一整套色彩艳丽,惟妙惟肖的生肖画卷。据悉,这十二幅作品完成后曾多次在市、镇等展览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
“我当年只是有绘生肖画的想法,但没想到这十二幅画真的画了12年。”回想起当年创作水墨生肖画的情景,陈仲仪回忆道,第一幅生肖图是在2005年农历鸡年创作的。“当时有一位老友提议我在鸡年创作一幅新年有关的题材去参加镇里的新年主题画展,当时我就即兴创作了一幅鸡年《报春图》。”
而此后的每一个农历新年,陈仲仪都坚持画一幅时年的水墨生肖图,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12年。
“我平时画静态的山水等水墨画比较多,而动物的水墨画则略显生疏。”陈仲仪认为,水墨画最难就是动物。“动物的画法,不仅需要神形具备,还要体现不同动物的特性,特别是十二生肖,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如果下笔稍微把握不准的话,很容易被人看出来。”
“从开始画生肖图起,我就开始观察这些动物的神态,并收集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学习。”陈仲仪说,在遇到一些拿捏不准的地方,会虚心向同行们请教。
为了能更好的画出生动活泼的生肖,陈仲仪一有空就外出参观国内名师作品展,并收集一些优秀的作品画册,专心研究绘画技巧。
“岭南画院的画展,我几乎每次都去参观,我还去过广州、北京等地观摩一些国内著名绘画大师的画展,并将现场大师们的优秀作品集收集好。”陈仲仪说,等回到家以后,再好好的将这些大师优秀作品集翻出来,慢慢琢磨人家的优秀技巧。
画虎曾耗时一个多月
为了能更好的将十二生肖图表现的更具“岭南特色”,陈仲仪还刻意的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岭南元素,如荔枝、水乡芭蕉林等充满岭南文化的果实。
“在狗年创作的《人类盟友》作品中,我刻意画了两只狗,在结满了红彤彤荔枝果的荔枝树下嬉戏的画面,这样除了能在色彩上让画作点缀的更加丰富以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将我们岭南的荔枝佳果展现给大家。”
而说到最难的画作,陈仲仪感慨,最难画的当属老虎。“虎年的这幅《虎威》图,我认为是十二生肖最难画的一幅。”陈仲仪说,他画了一个多月之久。
“老虎的神威和老虎身上的每根毛发都得表现出来。”陈仲仪说,如果老虎的威严表现不出来,那就跟病猫一样。“动物的神情表现的恰到好处,我认为是最难的体现之处。”
终于在耗时12年后,陈仲仪将12幅生肖画完成,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好评,他的画作还曾多次被邀在市镇画展中展出。
而就在一次送展时,生肖牛画居然弄丢了。对此,陈仲仪说:“弄丢就算了吧,缺损也可能是一种完美。”可陈仲仪夫人王少英不同意了。“你丢了哪幅画,我都没意见,但是牛丢了,就不行。”她说:“因为那是我的属相啊!”于是陈仲仪又重新画了一幅生肖牛的水墨画,补回夫人缺憾。
在陈仲仪家中,有不少作品被市展览馆、档案馆收藏后的收藏荣誉证书等。此外,陈仲仪在绘画荔枝、黄皮、禾雀花等独具岭南特色的花卉果实可谓堪称一绝,他创作的国画《荔丰图》和山水画还曾被送到香港展出,所绘作品也曾多次被东莞市展览馆、东莞市博物馆等收藏,不少作品还曾被海内外国际友人收藏。
历时两年创作“东莞第一长卷”
几年前,陈仲仪还与另外三名岭南画院的绘画“泰斗”,绘就了首幅全景式东莞题材国画作品《东莞好》长卷。据悉,该画也是目前为止画幅最长的东莞题材国画作品,该画由岭南画院终身名誉院长黄泽森和院聘画家郭梅焕、陈仲仪、莫金水四人共同完成。还曾被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盛赞作品绘出“不一样的东莞”。
据介绍,《东莞好》长卷是首幅全景式东莞题材国画作品,也是目前为止画幅最长的东莞题材国画作品。
作品中景点众多,不乏大景观和小细节,远看这座城市被山水围绕,有桥有路有建筑;近看,也能一眼辨认出山名、路名和景点。画上有不少桥,但每一座桥并不是一笔带过,其富有特色的桥索成了名片。具有东莞代表性的建筑——可园、金鳌洲塔等,每一笔都将细节凸现,小到建筑的纹理、金鳌的用色。
陈仲仪回忆,《东莞好》是他与岭南画院终身名誉院长黄泽森、院聘画家郭梅焕和莫金水三人共同完成。画家们怀着对东莞生活的热爱,深入采风,潜心创作,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最终创作出了长约10米全景式中国画长卷,作品中,能见到虎门大桥、长安莲花山、高铁、东纵纪念馆、松山湖、玉兰大剧院、西城楼、金鳌洲塔、黄旗山灯笼等东莞著名景点。整幅作品色彩自然,一气呵成,透过画中新旧景点、高楼林立和山峰树林的对比,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莞”。
陈仲仪介绍,从东莞东北部、南部再到西部,四人分工合作,经过潜心创作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创造出《东莞好》。“我、莫金水和郭梅焕三个都是东莞人,对家乡有着太多的热爱,尤其是对以前的回忆,所以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创造出一幅关于‘东莞好’的作品。”他们四人在岭南画院一画室内“驻点”,潜心创作。“我们都参与过东莞新、旧八景,文物八景,东莞二十六景的创作,经常到各镇著名景点走访采风,对各个景点都很熟悉,因此这次创作起来相对也得心应手。”在创作过程中,几位画家还共同写下了《吾乡吾画》一文,表示此次创作是为了“寄乡情于故土,融诗意于家园”。
最终,这幅国画长卷《东莞好》被东莞展览馆收藏。
“我是厚街人,又在厚街工作了这么多年,比较喜欢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所以经常会将自己家乡的名人、建筑等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陈仲仪说道,“我从小受母亲绣花影响爱上画画,读书时又受方文老师启蒙画画,此后对绘画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工作以后在村里负责出版绘画墙报等,后来又先后在厚街文化系统、卫生系统、城建办等工作单位从事与绘画美术等有关的工作。
退休后,陈仲仪还报读老年大学的美术专业继续学习。多年来,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随身背了个帆布包,里面放了本素描本。翻开素描本,里面大部分页面已经被各种的风景、植物图画占据。老人介绍,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爱画画的兴趣从没变过,不管去哪,他都习惯带上一本素描本,路上遇到感兴趣的实物,会停下来用画笔将它画下来。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