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将于成都知美术馆开展的“2019国际生物艺术大展”呈现“生长”,展示来自五个国家共8位艺术家/艺术家组合的作品,在技术幻想的滤镜下进一步剖析生命与生长之怪诞且躁动的界域以及活体与潜意识之间的边界,预示了一个既令人着迷的未来。
苏珊·安卡尔2019年的作品“粒子的来世”汇集自然界的标本以及工业化的产物,使它们共居于由无数个培养皿构建的城市景观之中,一个由风干食物、中草药、西药、橡皮筋、彩色蜡笔、螺丝、金属回形针以及无数其它由生命体或永生物件编织的混合体,仿佛经由这一实验室的再设计可锻造出有机物与人造物共生的全新意义。
观众会发现一件展示着牵牛花开的摄影作品。这一看似平凡的图像描绘了将跨物种培育纳入艺术创作的首个果实:爱冬茄系艺术家爱德华多·卡与碧冬茄的复合体,其红色叶脉是艺术家DNA的生动表达。展览期间,种在一个花盆中的爱冬茄种子最终将会盛开出花朵,从而揭示出“自然历史之迷”——亦为艺术家此系列作品的标题。
梁绍基所呈现的一组作品勾勒并蕴含着他长久以来对蚕虫生命周期的着迷。作品运用了多种媒介:从蚕的生长和衰亡这一挣脱束缚的自然过程,到以电子形式增强的结茧和吐丝全过程(吐茧的电声强化),再到从经过基因改造的无脊椎动物(茧虫)身上放射出绿色荧光蛋白的光,最终到蚕开始吐出无尽而光滑的蚕丝。
于其说展览“生长”是语言的指涉,它实则促使观众以内在的感受去体验一次与不同生命形式的相遇。这些生命形态或源于自然,或是人为的造化;亦或是来自共生的居所和基因间的结合。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20年1月5日。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