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保健品骗局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定国
2019-09-24 09:11

对保健品市场中那些骗子公司的打击固然重要,但是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供给与需求能正常对接。而如何破除信息不对称,普及保健品与市场的常识,使人们在一个公正平等环境中自愿交易,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骗子公司,不断公开他们的骗术,或许是市场监管部门急需要做的工作。

近些年来,不断有老人买保健品被骗的新闻冒出,这些欺骗的手段没什么翻新,市场监管部门也不遗余力地打击,可是,骗局却不断上演,比如“上百名老人买保健品被骗76万元:吃了能多活30年”的新闻中说,不少老人碰上了所谓的专家,给他们推荐保健品,并拍胸脯说,吃了能多活三十年,就能长命百岁。这些老人中少的被骗了三四千元,多的被骗了数万元,甚至有老人,借钱买保健品遭遇了欺骗。而说起这100多位老人被骗的起因,源自于他们听的几节专家课。4000多元的保健品,结果只价值200多元。万幸的是,当地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联合多部门迅速行动,帮100多位老人追回货款76万多元人民币。

保健食品营销套路大都类似,办讲座的、发礼品的、搞游玩的层出不穷,而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骗销,骗亲情、骗同情、骗信任。会销现场发言的客户基本都是“托”,提前安排好的,只要进入会场,你的一切行动都在会销组织者的掌控中。

许多人总结这样的骗局为何屡屡发生,比如从受骗老年人身上分析,他们的特点是,退休了有闲,也有点钱,许多都是单独居住,或者子女不在身边,也有感情上的需要,这时候有一个人趁虚而入,超过了子女对他们的关心,老人十有八九都会被忽悠。

还有人从骗子公司的角度总结,认为这些公司是“久经考验”的,为了卖药骗老人无所不用其极,销售模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早上摆摊免费测血压的,有打着旅游旗号收集名单的,有各大保健中心免费做理疗的,有传单满天飞召集“健康讲座”的,药店兼职的也不在少数。最忽悠人的还数电影院之类的公共场所,发传单撒网式捞鱼,以小礼品诱惑闲在家中的老人。这种会销分工明确,有包装成老年保健协会会员的,有各大著名医院的科室主任,甚至院长,总之讲师身上笼罩了无数光环,底下的员工个个都是医学院毕业的,保健品的利润更是相当惊人,一场活动经费不过几千块,利润却可以上万。公司虽然常常被市场监管部门打击,可是被清除后,换个名字卷土重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同样的剧本,接着骗另一个地方的老人。

这些原因都没错,可能还有其他没有引起人注意的原因在起作用。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思考了公众接受“神医神药”背后的一个经济因素。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为何伪科学能继续“打着擦边球”行骗天下,医疗保健领域为何伪科学盛行,骗局不断上演?问题出在供给上。弗里德曼认为,医师执照监管为常规医疗替代创造了经济激励。他认为,许可证制度大幅抑制和削减了医疗专业人员的供应,迫使消费者向不受管制的“另类医疗”求援。正常市场供应的紧缺是导致消费者接受“神医神药”的原因之一。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概念,当需求市场增加,而正常供给没有跟上时,就难免会有另外的不正常甚至歪门邪道的骗子来填补这个市场,这也是短缺经济时代,为什么黑市横行的原因。同样的保健品市场也是如此,当人们不能很方便很相信地走进正规市场时,那些以骗钱为目的的地下市场就风起云涌。虽然打击力度不减,但中国市场这么大,骗子公司这里被端掉,换个地方接着骗。

因此,对保健品市场中那些骗子公司的打击固然重要,但是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供给与需求能正常对接。而如何破除信息不对称,普及保健品与市场的常识,使人们在一个公正平等环境中自愿交易,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骗子公司,不断公开他们的骗术,或许是市场监管部门急需要做的工作。或许这样,保健品市场才能回到正常的市场轨道上来。

(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陈冬云

(作者:定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