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已故教授彭华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南粤楷模”称号。在广州举行的“南粤楷模”发布仪式上,他的遗孀丰秀荣代表丈夫接受人们的致敬。
图为彭华生前工作照。 (彭华家属供图)
彭华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旅游开发研究,是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专家、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专家、中国丹霞地貌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领域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丹霞赤子”。从1993年首倡丹霞申遗,到2010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17年间,彭华为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呕心沥血。他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授予的杰出贡献奖,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1月8日,彭华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62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是丹霞地貌的奇妙景观,也是彭华的一生写照。
对丹霞山“一见钟情”
彭华是安徽砀山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担任过民办教师、生产队长、大队副书记。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就读本科,大学毕业后在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图为彭华生前工作照。 (彭华家属供图)
1987年,赴广东丹霞山调研的彭华对丹霞山“一见钟情”,想着一定要为丹霞的研究和推广做点什么,丹霞初心自此萌发。1992年9月,彭华干脆来到广东韶关市仁化丹霞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工作,担任丹霞山风景区总工程师,兼任丹霞山开发区主任助理和旅游开发公司经理。他不要档案、不要户口,舍弃城市舒适生活,举家迁往仁化小城。从此,彭华一边搞丹霞山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一边潜心丹霞地貌的研究。
丹霞是在中国起步、发展,由中国专家自主研究、命名的地貌,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由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景兰和陈国达教授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韶关丹霞山命名。之后,中山大学吴尚时、曾昭璇教授将丹霞研究形成学科;1980年以来,中山大学的黄进教授进一步考察了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800处丹霞地貌,将丹霞研究推向全国。1995年,彭华因丹霞研究上的成就,被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今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仍然义务担任丹霞山风景区总设计师。彭华后来成为丹霞地貌研究的第四代领军人,他要完成看起来颇为艰巨同时也是几代丹霞前辈的夙愿——推动“中国丹霞”成为“世界丹霞”。
踏上17年丹霞申遗之路
彭华认为我国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已有好几十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申遗”是使其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重要途径,为此他踏上了17年的丹霞申遗之路。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倡导将中国丹霞地貌申遗。2004年初,丹霞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彭华借此机会再次提出丹霞申遗倡议。
图为彭华生前工作照。 (彭华家属供图)
2006年,在彭华的引导下,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确定作为“中国丹霞”项目进行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这六个地区分别是丹霞地貌生命周期里不同的典型代表。从2006年至2010年,彭华担任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为了整合几代丹霞学人的研究积累,准确编制申遗文本和附件材料,熬夜成了彭华的家常便饭。他全身心投入,亲力亲为撰写文本、绘制丹霞演化图,常常凌晨3、4点都还在和团队沟通、传文件。
在申遗工作遭遇到国际上不公正评价而面临被“推迟申报”的紧急关头,彭华又率领专家组在短短1个月内进行细致的资料比证和深入研究论证,准确找出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报告中5个方面的10多处错误,并飞赴巴黎和日内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相关官员和代表进行磋商。
最终,在彭华等人的努力下,中国丹霞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巴西时间2010年8月1日,在当地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最终得到20个成员国中16个国家的认可,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一次性通过六座名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仅此一例。“中国丹霞”入选世界遗产,标志丹霞地貌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地貌学国粹真正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最高认可。
丹霞申遗成功后,彭华却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祖国。他说:“国家强大了,我才有机会把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展示到国际舞台上,最终为国争光。”
实现丹霞地貌研究新突破
丹霞申遗成功之后,为了更确切地研究我国丹霞地貌分布状况及特点,彭华牵头推进“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项目。他仅用三年时间,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我国各地主要的丹霞地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根据中国丹霞地貌区的实际情况,开辟了红层与丹霞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形成,完善了丹霞地貌学科体系。他用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开展了红层区地质构造-岩石特性-地貌发育-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综合景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地理学研究实践,将原来的红层地表研究拓展为“地下+地表+地上”的一体化研究,实现了丹霞地貌研究的新突破。
图为彭华生前工作照。 (彭华家属供图)
彭华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意愿,他的所有科研经费都留给学生搞科研,粤北当地政府奖励给彭华团队的10亩地也将建成丹霞研究院,培养他的传承人。
从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村生产队长,到丹霞山风景区当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再到中国丹霞地貌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20岁那年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华始终怀抱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他扎根大地,为民奋斗,用一生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位优秀人民地理学家的道德真谛和崇高境界。
编辑 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