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碧波万顷,珠江口风云激荡!
珠海这片曾经见证中华民族百多年沉浮的土地又将谱写湾区故事的锦绣华章!
5月28日,珠海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审议通过《珠海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工作方案》,对珠海经济特区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珠海传媒集团精心策划、迅速部署
5月31日起,围绕六大主题持续在《珠海特区报》刊发深度报道,并推出评论员文章,为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鼓与呼。
围绕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新支点
推动与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资金投入、空间保障、项目扶持、生态打造……越来越多澳资企业选择落户横琴,成为珠澳合作走向纵深的真实写照。
自2009年开发建设以来,横琴已成为内地澳门企业最集中的区域,累计注册澳资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
区域协同,交通先行。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澳门单牌车便利入出横琴、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开通……近年来,珠澳两地互联互通不断加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脚步不断加快,吸引了越来越多优质人才在横琴干事创业、安家落户。
如今,在横琴办理居住证的澳门居民近7000人,入出横琴澳门单牌车备案突破5000辆。
同心同行,共享共赢。珠海和澳门毗邻而居,历史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两地携手发展会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围绕建设区域重要门户枢纽
加快构筑特大城市框架基础
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
2018年10月,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粤港澳三地人流、车流和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港珠澳大桥到黄茅海跨海通道,从广珠城轨到“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珠海正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从“交通末梢”逐渐蝶变为交通枢纽。
自1995年通航以来,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稳步攀升。在珠海机场改扩建项目完工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750万人次的运营需求。
港口里,巨型货轮汽笛长鸣;码头上,大型塔吊来回忙碌。全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和珠江口西岸唯一的深水港——高栏港,货物吞吐量已经在2017年突破1亿吨大关。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珠海将以区域重要门户枢纽的站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
围绕建设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
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珠海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处于“一国两制”交汇点、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部,珠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用好省赋予的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珠海以横琴为主平台大力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珠海将以贯彻落实《意见》各项重要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1+1+5”方面60项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聚内力,促发展。当前,珠海正坚持实体经济导向,构建五大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以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珠海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在“十四五”这个极为关键的时期,珠海必须更加自觉地担当好建设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的使命责任。
围绕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
加快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云洲智能是中国第一家无人船艇民营企业,目前已拥有专利390多项,牵头制定9项行业标准,占全球无人艇领域核心专利的比重高达21.7%。
“十三五”期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2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15%。格力电器、丽珠集团、纳思达等一批珠海龙头企业成为珠海智造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珠海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及基础研究、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面。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对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可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开启经济特区建设新征程,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典范
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山青水碧……地处珠江出海口的珠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已成为珠海的“金字招牌”。
今年1-4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3%,同比上升3.5%。城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位;在珠三角9城市中排名第2位。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前山河石角咀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长期困扰周边居民的“黑臭水体”已蜕变为清流。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珠海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利用法治手段守住生态红线,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者既得到应有惩处。
绿色发展之路,绝非朝夕可成。珠海要一以贯之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典范,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围绕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城乡一体化全民医疗保险、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40余年来,珠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过去五年来,珠海财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保持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全市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从2016年的284.0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61.07亿元,累计达到1936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近七成。
五年来,珠海新增公办幼儿园51所、新增学位4.2万个;新增中小学校45所、学位5.1万个。
今年2月,珠海市正式启动“民生微实事”工作,挖掘群众的小诉求、微心愿,针对性解决群众身边需要解决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珠海将抓准机遇,蓄势再出发,为珠海人民打造幸福新生活,努力建成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原题《全面贯彻全会精神,珠海谱写湾区故事锦绣华章》)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