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来的文化是怎样的?深圳文化创新路在何方?在9月24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第1000期讲座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带来了一场名为“筑梦文化深圳”的精彩对谈,两位嘉宾分别围绕城市与文化、名家与名城、城市“泛文化”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从“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城市
“什么是城市?”李敬泽表示,城市两个字应当分开解读。积土为“城”,“城”是一个人类可以安全聚居的区域。而“市”原来是交换商品的地方,后来开始交换知识、交换信息、交换风尚、趣味、交换想象力、创造力。不仅是物质交换,也是人类的思想、艺术、精神、创造力聚集和交换的地方。伟大的城市也是一个伟大的“市”——有伟大的文化的“市”,无论是长安、巴黎、纽约,使它们光耀千秋的,是它们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精神的聚集、交换、激发的中心。
李敬泽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去深圳”是一件不为人理解的事,愿意来深圳的人都是一些愿意面对未知、面对生活的“不可能性”的人。“不可能性”能够让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让科学家、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人们把“不可能”变成现实。“而深圳就是这样一个从‘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必须、也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李敬泽说:“供在博物馆、图书馆里的文化,是死的文化。而在人类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想象力,以及由其激发出来的创造力。深圳从来不缺乏想象力,也不缺创造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作为具有强大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已经成功走过了30多年,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文化的深圳,一个在文化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深圳。”他认为,深圳要勇敢面对“不可能性”。作为一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沿的地方,一个承受、接纳全国各地人们的梦想、活力和创造性的地方,即使没有历史的积累,也有可能发展、创造出面向未来中国的新文化。而这将为城市开辟出一个灿烂的文化前景。
为中国文化创新提供深圳实践
在讲座中,李凤亮围绕“文化创新的国家战略和深圳实践”的话题展开演讲。他表示,文化创新已成为全球趋势,从老牌发达国家,到新兴国家,都不约而同将文化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正如美国咨询顾问约瑟夫·派恩二世与詹姆斯·吉尔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人类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迎来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体验经济时代。而在中国,文化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全国各省市的发展重点。
李凤亮分析了深圳文化的亮点和短板。针对深圳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他建议深圳要找准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定位,充分激发民间蕴藏的巨大文化创造活力。同时,深圳要树立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保持平衡。未来深圳还要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引爆点。此外,他希望深圳要大力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同时进一步营造深圳城市文化创新氛围。
深圳文化发展应当拥抱世界
深圳过去曾被称为“文化沙漠”,而现在正在迈向“文化绿洲”。面向主持人抛出的这一话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认为,深圳已经是文化绿洲,而未来应成为一个文化的“海”。“海”有强大的文化生态,大海召唤着鱼类和鸟类,心怀梦想和创造力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入大海,向着伟大的城市聚集。
而李凤亮则表示,并不赞成过去的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说法,认为应该用开放的胸怀去看深圳原有的文化形态。目前深圳已营造了比较好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有较强成长性的“文化草原”,让深圳各项事业在这片草原上驰骋。
对于“名城与名家”的关系,而李凤亮认为,当代定义“文化中心”的标准不一样,过去一座能产生名人、名作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文化中心,但现在,例如戛纳这样的城市,可能因为某些活动而成为文化中心。同时,在技术条件产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未来文化发展的地域限制变得不再重要。正如阿里巴巴之于杭州、腾讯之于深圳,都会为城市带来文化上的影响力,而这种文化是没有边际的。在今天的条件下,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巨大变化,这也对文化城市、文化中心的定义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李敬泽则认为,深圳在文化发展方面一定要避免“地方文化”的毛病,应该有一个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文化眼光。
在讲座的最后,两位嘉宾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对深圳文化的寄望。李敬泽说:“希望深圳因文化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城市”。而李凤亮则寄望深圳“在未来的文化创新张开胸怀,拥抱世界。”
读特新闻+
9月24日,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关于“筑梦文化深圳”的讲座举行,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了第1000期讲座。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2005年启动,由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院、市文联、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主办,大讲堂以“鉴赏·品位”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先后邀请了926位名家学者举办了千场讲座,其中超过九成是外地专家,包括汤一介、莫言、厉以宁、王蒙、印顺等。
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委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海表示,12年来,市民文化大讲堂为深圳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文化能量。走过1000期,大讲堂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为深圳文化版图上的“耀眼明星”。在未来,大讲堂要有新目标、新形态、新魅力,从而打造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培育深圳未来发展的新能量。
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市民文化大讲堂举办了12年1000期,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年轮,是深圳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坚定步伐,融入了城市的文化脉络,让文化在这片热土上流动、开枝散叶。
当天的1000期讲座也成为了大讲堂粉丝们的一个节日。大讲堂听众俱乐部在讲座结束后还组织了一场沙龙,就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城市文化与创新创客等话题展开探讨。俱乐部理事长张和平表示,作为与大讲堂一起成长起来的听众,他们对这座没有围墙的大讲堂充满着感恩和热爱。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