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本指天生地造,万物互化,一派生机的大自然。在艺术家林丰俗的笔下,处处可见造化的生机活力。作为“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展览之一,由关山月美术馆主办、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支持的“造化真意:林丰俗诞辰八十周年纪念展”于9月7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在展览开幕之际,林丰俗尺幅最大的一张作品《木棉》也入藏关山月美术馆。
林丰俗(1939-2017)是现代岭南杰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39年生于广东潮安县。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大家。1964年毕业,到怀集县文化馆任职。1975年调肇庆地区群众艺术馆,曾任肇庆地区文联副主席兼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81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从事中国山水画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先后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山水科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委员 ,广东画院特聘画家,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5月,病逝于广州,享年78岁。作品曾多次入选历届全国美展及国内外的重要展览,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出版有《林丰俗作品集》《岁月留韵——林丰俗山水花鸟画集》等。
可以说,林丰俗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从传统山水画精神为出发,寻求适合表现现代中国画精神和现代人对山水画的新理解。与此同时,他的花鸟画也颇具特色,其中不乏笔墨意趣的真情流露,从中可以窥见出自然生机和山水的气魄,共同构成了其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特色。
林丰俗曾这样说:“我确信,用饱满的情怀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就一定能从这‘人间烟火’中获得题材,在寻常的景物中发掘出不平凡的诗意。”这也代表着他的艺术理念。
四大版块立体呈现艺术人生
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正是林丰俗对于中国画意境的理解和追求。
此次展览试图通过林丰俗不同主题作品,结合创作相关的草图、速写、视频和现实图景,以“澄怀造境”“诗意家园”“妙得心源”“率意成趣”四个板块,呈现林丰俗中国画的整体面貌。通过对画家不同主题作品的梳理,尤其是同一题材不断提炼,再现了从造化到心源的转化过程,从眼中之真,心中之真,到画中之真,逐步升华。这构成林丰俗对造化生机和真意的不断寻求,也是我们探求林丰俗艺术世界的起点。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在展览的前言如此写道:“自然造化中的这一派生机的气息,正是林丰俗的中国画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强烈吸引力。对于他来说,自然造化既是一个需要不断加以扣问和证验的客体,也是一种正在体验的状态。他正是以这种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质朴的艺术语言,传达出自然造化的本质意蕴,并将之与传统笔墨、民间色彩和古典诗文意象完美的结合。”
广州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以平常心,以平易之笔墨,以若不经意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情之所感,心有所动之处。这样的花鸟画充溢着人情气息,即连一般观众也会感到其亲切可人的特性。对于林丰俗,这一点是与他的山水画一脉相承的。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璜生认为,作为南方画家,应该自信、真诚地去发现我们南方的价值,南方的山川之美,南方情调,更有南方的文化精神,并创造出我们南方画家各自的具有文化品格的绘画样式。这正是林丰俗山水画所提示的当代价值。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9月22日,观众可以免费观看,感受林丰俗从时代风潮中寻得自己的立足点,创作出的直达心境的作品。
【读特新闻+】
展览名称:造化真意:林丰俗诞辰八十周年纪念展
展览时间: 2019年9月3日-9月22日
展览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中央展厅、A厅、B厅、C厅
研讨会:林丰俗与新中国山水画
研讨会时间:2019年9月8日9:30-17:00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三楼会议厅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