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技兴、民族兴,科技强、国家强,所以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可以热爱科学,等你们长大以后,可以跟我们一起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我们一起携手实现科技强国的民族复兴梦。”9月2日,在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开学第一讲”会场,由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教授带来的《生活中的中子》开讲。
在开学第一天,东莞市大朗镇举行“科学家开学第一讲”活动,邀请了来自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张书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张俊荣、鲍煜三位科学大咖前来主讲,分别在中心小学、大朗中学、大朗一中三个会场,面对面给广大学生讲授科学的奥秘,引领他们走进奇妙的物理世界。
播撒科学的种子
“同学们可以把手伸出来”一个个小手掌齐刷刷的举在空中,“你们知道吗,其实每分钟就有10个中子打在我们的手上,但是因为中子能量变小了,所以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而这些中子,是从宇宙射线中来的。”记者在大朗中心小学会场看到,张书彦教授正在列举生活中的小例子,用常见的事物来为小学生们讲解中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什么是中子、用什么设备可以观察到中子,中子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知识,为现场师生讲解科学奥秘。
徐子婷是六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在新学期的第一天能近距离聆听科学家的讲座,让她大受启发,希望今后自己能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保有科学梦,并用科学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梦。
分享一万小时定律
据了解,张书彦教授是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工程学博士,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政协委员。张书彦出生于1982年,却是一位非典型的“80后”。2008年,张书彦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了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卢瑟福实验室的散裂中子源开始博士后工作。2012年,她通过了英国散裂中子源严格选拔,晋升为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张书彦在讲座现场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不论做什么事,坚持很重要,10多年来,我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用中子给材料做体检,专心在做一件事。之前在英国的时候,我基本每天都是最晚离开办公室的,以至于领导找我谈话都说让我不要太经常加班,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只用4年的时间,就从博士后晋升到首席科学家,我想,我晋升快并非我比其他人更优秀,而是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展现奇妙的物理世界
其他会场的演讲同样广受师生欢迎。在大朗中学会场,张俊荣博士借助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小王子》《理想国》等书籍中的例子,围绕物理学中的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进行了讨论与讲解,带同学们领略《物理的星辰大海》,在新学期的开始充分激发了学习热情。
据介绍,张俊荣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担任东莞分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谱仪软件系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子散射,数据分析。
而在大朗一中会场,鲍煜博士则跟同学们分享了《我与缪子的不解之缘》,围绕缪子与同学们展开了互动和讨论,鲍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了缪子是啥、缪子从哪来等问题,带领同学们认识新物质,给同学们展现了一个新的物理世界。鲍煜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员,师从加速器大家谢家麟院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瑞士、美国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从事缪子相关实验和设计工作。2017年回国,在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国内首个缪子源的设计建设工作。
记者获悉,大朗镇“科学家开学第一讲”是由镇人大,以及镇教育、宣传等部门联合举办,目的是借助中子科学城内科学家云集的优势,探索“科学+教育”,推动教育科技跨界研学发展,弘扬崇尚英雄、崇尚科技的爱国奋斗精神。活动在大朗中心小学、大朗中学、大朗一中同步进行,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了解科学、走近科学、热爱科学,树立正确的英雄观、科学的世界观。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