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大康社区,翠峦竞秀,延绵不绝。比美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社区里经久不衰的革命故事。
大康——这个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的革命老区,在8年的抗日战争和3年的解放战争中,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不仅留下了许多革命故事,更是给大康留下了一段光辉历史和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
日前,记者来到这片红色热土,聆听一个个红色故事,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
革命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据《大康村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大康社区便是赫赫有名的革命游击区,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自卫队,其中有23人参加了东江纵队和八路军。当年著名的铜锣径伏击战就发生在大康社区,并取得了胜利。
“后来部队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在横岗至坪山之间的铜锣径,精心筹划了一场伏击战,并大获全胜。”陈居然介绍。
“铜锣径伏击战,击毙日军15人,打伤日军20多人,打死战马31匹,缴获战马3匹。”据《曾生回忆录》记载,此次战斗政治影响非常大,极大鼓舞了在艰苦岁月中坚持抗战的东江抗日军民,同时也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解放战争中,又有3次伏击战发生在大康社区,其中大康共计有27名村民参加了武装斗争,部分村民在斗争中牺牲或伤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们积极参与抢救伤员、传递情报、清理战场等,这些英雄事迹在社区里代代相传。”陈居然说。
大康村民们与游击队紧密合作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历史乐章,他们这种大义爱国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百战英雄”激励几代大康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红色基因,使得这块热土英雄辈出。
“百战英雄”廖来,1943年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随部队在深圳、惠州一带打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4月,在陈庚中队掩护东江纵队政委的任务中,共打死打伤日寇20多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参加大小战役百余场,也曾数次受伤。“廖来的故事在社区激励了几代人,他是名副其实的‘百战英雄’。”大康社区党委副书记廖伟光说。
今年99岁的“老战士”廖力田,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村中妇女遭日军奸辱,千方百计带着十多个年轻妇女连夜爬山离村,经三洲田、小梅沙到港口坐船赴港避难。并号召村里多名青年参加抗日,一道掩护游击队员。
“1941年,当时日本鬼子从大康、吉溪抓壮丁,修建了一条从坪山通往横岗的马路。这条路经过大康时两侧都是高山地,抗日游击队多次在这里组织伏击。”廖力田回忆,有一次,东江纵队提前埋伏,待鬼子进入伏击地便首尾包抄,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击毙日军15人,打伤20多人,缴获战马5匹。
“村民们就负责帮助游击队摸透日寇驻军情况和有利地形。”廖力田说,当时村民们奔走相告,连续多日都在为这场精彩的战斗叫好。
还有廖国鎏、廖存榕、廖安、廖鹏、廖淑仪、廖少生、廖冠英、廖官福、廖国良……这些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大康战士,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革命老区变身生态风景区
如今,革命精神的力量正指引着大康儿女携手向前,建设美丽大康。
记者近日来到大康采访革命老区发展新变化时,被这里的“一步一景”深深吸引:路网交织、绿树环绕;花草缤纷、生机勃勃;流水潺潺、步步余韵。
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进入园山风景区,发现这里景色迷人,生态优美,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站在这里,眼前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革命老区,如今大康社区不仅是红色基地,更是绿色家园。”大康社区党委书记廖远良介绍,随着社区园山风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大康社区休闲度假、品尝当地美食、感受红色文化,畅享绿色“慢生活”。
近年来,大康社区紧紧把握本地特色,深挖红色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发展渠道,拓宽收入渠道,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推动集体经济共建,持续做大集体经济“蛋糕”,社区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正是一代一代的大康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革命光荣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吃苦耐劳,才使得大康建设一步步推进。”廖远良谈起大康社区的发展时说。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