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杂志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成年后在职位上的成就与小时候的智商、好学程度以及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有关,而在收入问题上,那些习惯“打破规则和反抗父母权威”的“坏孩子”更容易进入高收入阶层。
有一句话叫“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说的是情场上的一种“怪现象”。后来,又听人说到另一种现象,说“孩子不坏,不能成功”,说不应该将孩子培养得太“乖”,太乖了没出息,反而那些“坏孩子”成功的希望更大。 一时失足不等于一生堕落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个由26位“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他们都有不光彩的过去,有的伤过人,有的吸过毒,有的进过少管所,有个女孩甚至在一年中堕过三次胎……很多家长拿他们没辙,很多老师也对他们感到失望,学校甚至想将他们放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了这个班。她相信人是可以转变的,而不相信从小看到老的“经验”。她没有像以往的老师那样从整顿纪律入手,而是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选择题:请在下面的三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在将来最有可能造福于人类的人。
候选人A:曾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候选人B:曾两次被赶出办公室,几乎每天都睡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有吸食鸦片的不良记录。
候选人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在同学们十分自信、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C之后,菲拉老师公布了答案: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恶魔。
听了这个答案之后,同学们都惊呆了。此时,菲拉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一时失足并不等于一生堕落。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一切耻辱和光荣都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你们一生的,是现在和将来的作为。在改邪归正的道路上,永远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如果你们努力向上,自强不息,就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菲拉老师的寥寥数语,改变了26个孩子的命运。他们长大成人后,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有的成了出色的心理医生,有的成了公正的法官,有的成了顶尖的航天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里那个最调皮捣蛋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成了华尔街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人。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有益的启示:不仅许多细微的现象,而且许多令人震惊的现象,并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发展趋向与最终结果。如果不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而用从小看到老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观察,就很容易犯下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管窥天、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很容易犯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研究者称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这一指标上得分高的学生在一些关键点上可能要求更高,比如谈工资或加薪时;另一种解释是这些“坏孩子”可能更有意愿捍卫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而这一个性可能有助于事业上的成功。
其实“乖孩子”在长跑中不一定总是获胜的观点也并非第一次听说。以前就有研究显示,“亲和力”这种性格特征与收入水平呈现负相关。
当然,那些有着“乖孩子”的父母也没必要感到绝望,社会学的研究往往有其局限性,也许这项最新研究忽略了其他的一些变量,或者研究结论只适用于生活在卢森堡的人,而不必放之四海而皆准。
来源 信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