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公安厅曝光了超范围读取用户通话记录等敏感信息的44款手机应用软件。接连数月,广东对涉及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App进行了集中清理、集中公示,表明当下App过度索权的问题仍然严峻。
国家法律法规三令五申,禁止App过度索权,近年来,行政管理部门也多次联合行动,打击违法违规的App。可有的App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窃取用户的资料范围越来越广泛,手段越来越隐蔽。一些App打着优化服务、更懂用户的“创新”旗号,搜集个人信息,但心里却打着谋私利的小九九,走入了违法甚至犯罪的歧途。
我们欢迎的是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创新,绝不欢迎这种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安全的“创新”。贩卖用户隐私的低级盈利链终会被市场淘汰,手机应用开发者、运营商应当着力于合法且高效利用用户数据,才能谋求长远发展。信息是21世纪的石油,滥挖石油只会招致浪费与污染,研究“燃烧率”,提高信息使用效率,方能永续利用。对于大多数App而言,限制自身发展的关键绝不是信息收集量的大小,而是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大多数App的运营商还是中小型企业,资源有限,要把精力放在创新挖潜,而不是盲目摊大饼。从反面讲,隐私信息也是“烫手山芋”,之前某连锁宾馆App信息泄露导致该连锁宾馆企业商誉一落千丈,足以敲响警钟。有多少权力,就要承担多少责任,没有能力承担责任,就不该扩大“索权”的范围。
科技进步当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私生活不可避免的因为传播技术的升级而变得透明,但须知隐私边界的确也是在变化的。试想,你去上大学,和素昧平生的同学长期共住一室,其实也牺牲了不少“隐私”,但你绝不会因此而拒绝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好的应用总归会受人欢迎,但正如寝室有寝规,学校也有校纪,这些规定也都随着时代进步而更新,手机应用的运营者也应及时跟上大众隐私观念的变化与隐私边界的伸缩,并随之调整隐私搜集与保护的策略。因此,创新者不能光有科学技术,更应具备基本的科学伦理,优秀的创新企业,也当聘请专业人士为创新的伦理把关。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创新齐头并进,国内一些应用开发者很容易忽略对企业责任与业务伦理的研究与探讨,而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的研究也较为薄弱。App加强程序伦理之上的创新,不妨与学界联手,加强相关学科学研结合程度。科技更有人性,才能更懂用户。
创新是“矢量”,既要看“大小”也要看“方向”。手机应用的竞争某种程度就是创新的竞争,要想取胜,须避免与增加用户福祉的目的背道而驰,更要往“深处”找思路,向“远方”找出路,目光放长远些,或许就能发现一片广阔“蓝海”。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