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夜话,我们的深圳,我们的历史
——南兆旭
8月9日晚上,坪山图书馆“坪山夜话”沙龙开讲,首场讲座邀请到出版人、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坪山文化智库专家南兆旭,与坪山图书馆读者共话“我们的深圳,我们的历史”。
主讲人: 南兆旭
当过工人、大学教师,1989年定居深圳。倡导“在地关怀”,关注、记录、保护居住地的自然生态。在田野调查中创作了系列图书和纪录片作品,发起和组织了本土自然保护活动并创办了 “中国自然好书奖”和“大鹏自然童书奖”。
活动现场,南兆旭老师以时间为线索,从深圳最早的人类生活“7000年前的咸头岭”到1950年代成为有着发达商业基因的边防重县,带领读者了解深圳历史文化发展,感受深圳地理的独特魅力。
“深圳最早的人类活动,是在七千年前。我负责编写了《深圳通史》,请历史学家描述了当时的景象:他们生活在海边,主要是靠采集和打猎来维持。”
“1841年以前,深圳叫新安县,它的中心地带在南头古城,再一直往上数1000多年,深圳就是海防的一个点,现在叫大鹏所城,这两个证明了深圳是一个边防驻军的地方。”
“1914年新安县改名为宝安县。为什么要改名呢?因为在中国的河南省有一个名字完全一模一样的新安县。从新安县改成宝安县,取意于得宝而安。”
“1950年代深圳向西村,有100多户人家,只有10%的人种地,其他都做买卖。当时深圳旅店有146家,商会25家,饮食业80多户,运输行业最高时为106户,说明当时的商业特别发达。”
南兆旭老师的分享让现场读者大呼过瘾,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南老师再来“坪山夜话”开讲。
还有幸运的读者获得了南兆旭老师亲笔签名著作一本。
这是一个夜晚,一个阅读分享的夜晚;这是一个空间,一个读书人的文化生活空间;一个爱书人的互动分享空间。在这里,我们相聚、分享、聆听、共鸣;在这个夜晚,在坪山凝聚阅读之光,点亮心灵梦想。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