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长忆是江南——海派名家齐聚“海上名家姑苏诗意作品特展”
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2019-07-29 08:53

在江南的文化版图中,古城苏州曾独秀一方,因富庶而精致,由精致达优雅。19世纪中叶开埠之后,上海后来居上,海派并蓄人才与文化,跳脱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但是,古典的苏州和时髦的上海,并不相妒相杀,反而在时代变迁中,和谐共融,交织纵横出江南文化最有筋骨的文脉。当下,长三角一体化的劲风再次将两座城市推向交融。苏州与上海,决意在江南文化的长卷上再续新作。7月初,苏州美术馆开幕的“海上名家姑苏诗意作品特展” 就是两座文化名城共享美术创作、展览资源整合的新尝试。同时,一场探讨江南文化的研讨会也随之举行,忆述过往,蓄力将来,把江南文化图卷画出更美的诗意,是一众艺术家共同的愿景。

郑文 春日山居 136×68cm 2016

海派艺术家展示江南诗意

今年,苏州美术馆倾力打造一系列以“江南”为主题的展览, 深入挖掘和诠释江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本次展览让苏州和上海完美对接,率先探索“双城”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

郑明轩 黄公望文汇图(片玉山前人最良) 71x181cm 2019

在偌大的展厅,共有67幅精彩的书画作品齐聚,它们出自吴昌硕、黄宾虹、朱屺瞻、吴湖帆、张大千等16位前辈大家,以及郑伯萍、朱新龙、朱新昌、邵仄炯等11位海上老中青优秀艺术家。走近展墙上的作品,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些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江南意象的不同呈现。他们各具时代特质、各具自我特色的绘画,让展览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体验,更在学术性文本研究方面颇具价值。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立行先生在为展览撰写的前言中说,从书画创作的传承看,我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美术流派----海派,曾受吴地的吴门、虞山、娄东、松江等画风的影响。他引用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大系》一书中形容新兴海派中西文化视野的说法,“艺术家自由职业的进程,以及由艺术社团、艺术传媒、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组构而成的庞大运作网络,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其画家阵容之浩瀚,绘画风格之纷繁、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远远超过了此前所有画派”。张立行认为,虽然诸多海派艺术家放眼看西方,但他们作品内蕴的江南诗性、姑苏诗意却丝毫不减,甚至无处不在。三生长忆是江南,江南和姑苏已然成为海上艺术家绕不开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中国笔墨气象万千

吴湖帆 云表奇峰 92×46cm 1966

张大千 古木寒泉 89×39cm 1946

中国画是造型与笔墨的艺术,优秀的画作更是艺术家人生体悟积累的纸上呈现。驻足于吴昌硕、吴湖帆、张大千这些大家的作品前,其凝练简扼的线条,以神取形,心形交汇的笔触,铺陈出一派江南山水的烂漫柔媚,简而不素,繁中带序。含蓄中兼备一片天真,稚朴出又不吝繁复华美。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无疑,这些大师的绘画是对中式美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前辈艺术家在建国后的新创作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张立行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现实图景发生了变化,这些过去长期沉浸于传统笔墨、已享有声誉的海派艺术家,显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可喜的是,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丰厚的学养、深湛的功力和对艺术创新的探索精神,完成了个人艺术创作的新突破。他们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现实转换,新时期的作品唤起的境界是崭新的,重新整合的笔墨语言更为饱含生机。

《现象》丛刊主编、艺术评论家寒碧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说,他在贺天健的作品前长久停留,惊叹于艺术家用笔墨塑造出的高山被劈开的大气凛冽。而在细节之处,艺术家着墨于山石和人物,只用廖廖线条,便使其细腻生动得无以言说。这些前辈艺术家用传统笔墨表现新现实的艺术功力倾人心魄,令观者久久难忘。

江南为何富有诗意

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认为,上海和苏州所代表的江南,不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一种人文形态的存在。苏州美术馆倾全力打造一系列以江南为主题的展览,主旨就在于挖掘和诠释江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呈现江南之美,姑苏之魅。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江南特别富于诗意?为什么中国的江南特别崇尚美的创造?在与展览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多位参展艺术家就这些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毫无疑问,水暖风轻,山水俱佳的自然环境,耕读渔樵的农业人生,富庶繁荣的城镇文明,是江南诗意生活存在的必要条件,而远离政治中心,远避纷飞战火更是其绵延存续的重要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先生是本次展览的文学顾问,他发言指出,在气候、地理、经济造就江南文化富庶蓬勃的背后,历代文人政客隐士的人生选择,更是真正体现了江南爱美求好、崇尚诗意人生的内在历史动力。

他举例说,在中国中原的历史上,隐士与高人,如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等,他们的事迹不在于创造性和生产性,从未听说他们创造或欣赏什么东西。反观江南的高人隐士,他们温和低调,却充满活力,热爱生活,富于创造,能够将生命的热情与入世的精神,注入美的事物之中。他以严子陵,范蠡、吴泰伯三人为例,严子陵退隐富春江钓台,由此开启玩赏风景、静观自然的传统;范蠡功成身退后,带着西施泛游五湖,过起积极、快乐、与美相伴的生活;吴泰伯远走荆蛮,灌溉农耕,种桑养蚕,开辟自给自足的生活乐土。这些江南隐士,追求的都是一种积极的自由。胡晓明说,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读书人,人生指向其实非常狭窄,不外乎成功则远走仕途,失败则老死乡里这两条道路。而历代江南文人,则在自己生命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即创造一片艺术天地,自己动手创造美、淡雅怡情欣赏美,这种对入世自由生活的追求,也最终巩固为这个群体的集体潜意识。

书画,诗意,美感,构成江南文化的基因排列。高情远韵,寄望笔墨。这里,留存中国艺术最深邃的精雅,三生长忆,总是江南。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