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一绘,文物的故事便在此处开花
任盼盼
2019-07-27 12:34

“历史是一出大戏,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荡气回肠。”文物于地下被唤醒,它们神秘莫测,蕴藏着解开古老文明的密码。它们在博物馆的橱窗中,仿佛时刻准备撩拨我们的思绪,带我们神游天外,了解那些隐藏的故事。可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博物馆里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仓促拍照,很少人愿意驻足橱窗前,仔细观摩文物,与其展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么如何打破现代人与古老文物的“交流障碍”?哪种语言可以道出现代人与文物的关联,让普通人愿意去触摸文物有温度一面?《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郑岩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并经由这本与女儿合力完成的书找寻着答案。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 郑岩 著 郑琹语 绘 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4月版

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能感动我们,恰恰因为它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既源自赋予它形态的人,又源自不断将其内涵诠释出来的人。“已经完成的物品,背后一定会有创作它的人,这个人的双手和大脑都会从作品中反映出来。只要那些形状、色彩、质感还能感动我们,它们就还活着。”考古学出身,十多年博物馆工作经历,精通美术史的郑岩在这本书中放下学术术语、理论,坚持以活泼自由的文字,让人关注到每件文物背后的个体生命。他从最朴素的情感着笔,从文物的创造者说起,于是笔下的能工巧匠也变得亲切可爱。他们技艺精湛,“精彩的瞬间,被一位敏感的工匠用眼睛扫描,用泥土3D打印,唱词的韵脚,击鼓的节奏,都完整地录制在表情和肢体中,其声其情,至今一如从前。”

陶击鼓Q说唱俑配图

唐代的手艺人甚至还制作出《西京杂记》中传说的可以放在被子里的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

葡萄花纹银香薰配图

这些匠人更有真性情,时而也会抱怨工作太多,“不错,我是有经验的匠师,但是我老了,今天实在太累了,我不想捏出那么多的人,我不想为她加上鲜亮的釉色。我去柴房睡一会,就这样。”

“诗比历史真实,艺术离人心更近。”郑岩通过充满想象力与艺术直觉的语言,一点点剥离文物外面的包裹物,展露其中最温暖、诗意,又异常柔软的部分,让所有人看到文物背后那个与自己相近的个体,由此找到自己与文物的关联,并开始走近文物,与文物对话。同时,郑岩的笔端,也会触及文物的历史演变等细节,“花型树的步摇冠饰,起源于中西亚”;更会描绘文物本身的气韵,“盛放美酒的扁壶仿自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皮囊,宴会中的乐舞定格在壶身两侧”;或者只是直面自己在文物面前的感受,提出一些问题,重建一个历史场景,虚构一个故事,把文物放进去,带领读者一起来思考。

黄釉瓷扁壶配图

“五六千岁,还算年轻。”古老的文物在郑岩简洁的文字中,再次生成,又在其女郑琹语的绘画里焕发青春的光彩。它们仿佛就在当下,成了我们世界的一部分。

彩绘陶小憩女童骆驼配图

有人可能会有问:既然有充足的照片资源,为何还坚持选择绘画?其实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开始画文物,《年方六千》选择回归传统,以文配画的方式再现文物的动人之处。而且绘画不同于拍照,照片虽然可以记录古物外貌,却很难展现它的内在气韵。绘制89件器物并不容易,每一笔都要严格尊重客观事实,一个瓶口的大小,一条轮廓线的形状都要反复比对照片或者亲自去博物馆观摩。然而,在一笔一画的描摹中,投入个人情感,深入体会这些古物的精妙所在。然后通过色彩,再次呈现古物,“绘画的过程就好比虔诚地向工匠们学习,更像是一个参悟的过程。”于是,绘画把时间的尘埃拂去,为文物注入当下的生命力。

文物背后的创作者和使用者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正因如此,文物才有其生命力。生命要靠生命力来延展。小语的画笔似乎只是一个开端,由于书中文物绘画的表现手法很简单,任何人包括小朋友,都可以拿起水彩或彩铅跟随画者的笔端,去描绘常见的文物,文物随着画笔呈现,也与人越来越亲近。由这个角度看,文物不仅有了温度,似乎也有了个性,于是便能不停地生长下去。然而跟随画笔、跟随文物体会时间的形状,历史似乎也会变得不再抽象——“陶盆上以黑彩绘出的这张奇特的脸,是一只螃蟹?是捕鱼人的肖像?……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画谜,那时村子里老老少少,人人熟知这张面孔。”

本书的扉页上写着:“五六千岁,还算年轻,在爸爸的文字中、女儿的画笔下,文物继续生长。”的确,一位研究美术史的父亲和一个学艺术的女儿,一写一绘,文物的故事便在此处开花。而文字与绘画中也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更是父女间的眷眷之意。八十九件文物,没有刻意增加严格的逻辑关系,每篇文字也相对独立,你可以从喜欢的一页读起,从钟爱的一件文物画起,找到自己与文物遇见的方式。

跟随父亲的语言,女儿的画笔,静静面对文物,它似乎就在对你说话,把它的历史讯息述说给你。

延伸阅读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美] 夏维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童年期,由于文字的缺席,使那段漫长遥远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上古迷思》从“历史的时空”这一自序开篇,以大量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为依据,将“神奇的三皇”“迷离的五帝”“半遮面的夏朝”及“写在甲骨、青铜上”的故事进行钩沉拾遗与辨析思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将其间的人物、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使故纸堆间的扁平人物变得饱满立体、有血有肉,也使丰富却相对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明朗,读来兴味盎然。在每章尾声处,作者均以提纲挈领的小结进行收束,简洁明快的总结使得读者对每个朝代的整体特点有了一个宏观印象。作品风趣不乏严谨,避开了深奥晦涩的理论与佶屈聱牙的行文,轻快明亮的叙述拨开上古历史交错杂沓的面纱,带领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追寻上古历史的迷踪。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许晖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100幅画,画中有词。100个词,词中有史。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有趣书,带你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一册可博古通今的赏画集,纸上美术馆饱览风物人情。本书从古人视角,看家庭职场、生死鬼神、饮食男女,从中你可以领略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