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蕴

房尚文
2019-07-23 08:58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和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实践哲学高度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和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实践哲学高度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图为深圳南山区大沙河生态长廊。读特记者 何龙 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从多个维度协同变革方见成效,其中最根本最彻底的是哲学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历来把生态环境工作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生态环境上升到关系中华文明兴衰和党的使命宗旨的高度加以重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斐然,实践上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和长远性的工作,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实践的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核心问题。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陷入主客体对立的认识中无法自发,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势同水火,矛盾难以调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和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实践哲学高度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统生态智慧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对于人而言,不是异己的存在,人可以认知自然、探索自然规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文明的延续需要生态支撑,历史上神秘消失的12大古代文明中,有9个与生态环境变化直接相关。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也与生态环境恶化息息相关。生态气候环境的变化往往是全球性的,能否因时因地制宜,及时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每一种人类文明的考验。中国近5000年来,环境气候历经4个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生态环境变化非常大,然而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自然的人化概念,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赋予了自然界主体地位。“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人和自然彼此赋予主客体地位,人的客体性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的主体性来自于人,未来社会人和自然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际上消除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

辩证的生态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地看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开拓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具体而言,如何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一,统一于民生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盼温饱”又“盼生态”、既“求生存”又“求生态”。保护绿水青山和建设金山银山殊途同归,终极目的都是惠民、利民、为民,保障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和自由的需要。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目的,需要的多样性要求经济多维度高质量发展,既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保护环境满足人民生态需要,这些都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

第二,统一于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经济发展不是封闭的资本循环增长,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价值既包含自然价值、环境价值,又包含是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绿水青山本身具有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是免费无偿的资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应该纳入经济成本核算体系。为破解“守着绿水青山却难致富”的问题,政府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环境保护税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环境经济政策,从制度层面解决了难题。绿水青山也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和森林碳汇等生态产业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

第三,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生态理性、经济理性不是相互矛盾的两对范畴,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罔顾生态环境,发展不可持续;反之,片面强调生态保护忽视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难以实现。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例如,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天然形成“胡焕庸线”,以黑河—腾冲连线为界,划分出截然不同的自然人文生态区域。“胡焕庸线”以东以南,适合发展人口聚集的城市群,形成规模化效益,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经济;以西以北人口稀少区域,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让大自然休养生息。同样地,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不是污染源,贫穷才是最大的污染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用于分析环境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得出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当生存权和环境权发生冲突时,往往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机会。因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发展和改变发展模式来解决。

系统的生态治理思想

系统哲学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是现代唯物辩证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从系统哲学的高度诠释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贯彻系统哲学的理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到环境污染攻坚战的政策举措,再到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设计蓝图,都蕴含着差异协同、整体优化、结构功能等系统哲学的思维。

首先,以差异协同的思维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山水林田湖草既是独立的系统,又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打破系统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同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多方联动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其次,以结构功能的思维使用自然资源。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策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遵循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最小熵原理,是实现结构功能最优配置的途径。再次,以整体优化的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齐抓共管,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同步运行,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整体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