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科学家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 时玉萌:走出舒适区 不断突破自我
读特记者 林洲璐
2019-07-23 07:53

时玉萌带领团队实现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突破。

“有人认为做科研要按部就班,但对我来说,科研带给我的惊喜感更是我动力的来源。” 怀揣对科研纯粹的热爱,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时玉萌在科研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勇攀高峰,成为“2018全球物理类高被引科学家”。

从北京到新加坡,从美国到沙特,最后回到中国,扎根深圳,“80后”时玉萌在丰富的求学和科研经历中不断“刷新”自己,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带领团队实现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奋勇直前,不懈追梦。

“回国做科研,心里有种踏实感”

时玉萌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亲在北京钢化玻璃厂从事技术工作。在时玉萌小时候的印象中,家里的床上常常铺满了父亲的设计图纸,父亲对技术工作的专注和严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父亲从小教导我,要有真正的一技之长,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得和别人不一样,那么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你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在科研的道路上,时玉萌谨记父亲的教诲,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也勇于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

2007年,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后,时玉萌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专注对二维纳米材料的研究。2011年博士毕业后,时玉萌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成为世界第一批实现二硫化钼、氮化硼等新型二维材料可供制备的科研人员。

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玉萌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都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刚到美国的第一年,午饭和晚餐通常是快捷的三明治。也正因为比别人用功,时玉萌发表的文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

当时,时玉萌完全有机会留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但他选择到新加坡,在一所全新的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与团队共同组建实验室。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导师指导下,以成熟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开展科研工作,我想锻炼一下自己白手起家做科研的能力。”对于时玉萌这个选择,他身边很多人包括导师都表示惊讶,而时玉萌坚信,只有作出改变,敢于走出舒适区,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

随后几年,时玉萌先后参与了在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新建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并作为学术骨干成员在Science、Nano Letters、ACS Nano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部分成果国际领先。

2016年,时玉萌选择回国,来到深圳,受聘于深圳大学光电学院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只有回国做科研,心里才有一种踏实感。我希望能带领团队,成为世界微纳光电材料研究的引领者。”

      时玉萌与团队

“所有人同心协力才能拔起大萝卜”

目前,时玉萌的课题组以低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作为基础,通过对基础物理特性的深入探究,拓展其在光电子器件、发光器件、新能源、光电催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低维纳米异质结构的可控制备及高性能光电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时玉萌的纳米光电课题组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昵称——“大萝卜”课题组,简称“DLB”。“我刚回国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印象十分深刻。漫画中,一只小兔子在使劲地拔一个大萝卜,背上有一个筐,里面已经装有很多小萝卜了,这就是我们做科研的真实写照,要拔就要拔大的萝卜,而且一两个人是拔不动的,需要所有人同心协力。”

在时玉萌看来,科研人员要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课题组的带头人,时玉萌用心培养学生,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方面,我的博士、博士后导师对我影响很大。”

时玉萌的博士生导师李连忠为人勤勉,他经常和学生说:“做科研不能走捷径,只能下苦功。” 时玉萌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他的指导老师孔敬则像妈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她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当学生遇到科研的瓶颈时,她耐心地指导、等待,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释放出更多潜力。

如今,时玉萌也像他们那样,真心对待、用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尽管事务繁多,但只要一有时间,时玉萌都和博士生一起做实验,一起讨论,一起发现新问题。“我希望能给学生们切切实实的指导,对他们有真正的帮助,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时玉萌坚定地说。

      时玉萌与他的团队

“再小的文章也要做得充实饱满”

不久前,2018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颁奖会议在深圳大学举行。“2018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通过对近10年(2008-2018)发表在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期刊上的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遴选出了各领域中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受到全球同行集体认可的最具引文影响力的科研人员。

深圳高校有7位教授入选“2018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时玉萌是入选物理类高被引学者的唯一一员。目前,他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总引用次数大于14000次。

“高被引”的秘诀是什么?时玉萌认为,一是科研的切入点要准确,二是对一个问题要挖掘得足够深入。“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得十分扎实。即使再小的一篇文章,我们也要做得充实、饱满,不能‘灌水’。我一直和我的学生说,我们不应只重视论文能否发表在期刊,更要看重我们工作的核心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林洲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