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创新,我们总是过多的偏颇于改变,认为跟原来不同,就是创新了。殊不知,创新的首要表现,是向上突破,还有一个前提,是实力厚积。当然,很多专家表示不服,他们创新了很多内容。
比如某艺术部门领导,“创新”了嘻哈相声,并感触颇深的讲解他的创新过程,又强调是为了贴近创新热潮,努力的方向对了,成果却不敢恭维。嘻哈相声,变成了嘻哈闹剧。表象上来说,是变化了呀,形式也革新了呀。应该是活脱脱的创新吧。民众为什么不买账?很多专家宁愿相信是受众水平低,也不愿反思自己水平不足。这个小案例,说明大家对创新的理解,还是偏颇了。创新虽然方法很多,但必须是建立在实力的向上突破与实践。他们的问题,是很多年都没盯着相声基本功,没盯着实力提升,只盯着创新的空架子了。所以,创新是对原来基础的深刻掌握并熟练,而后产生的突破与实践。
很多人问作者为何十年不写诗?笑曰:发现只靠文字构思创新,已然无法突破。挣扎间,才悟到,社会阅历与实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基础。从而得出感慨:空志经年心不实,罢诗狠战真知来,不入尘世不知理,不历磨难德虚空。诗歌,入门太易,得道太难,文思只为其一,犹若花瓶;人世历练为其二,犹若花种;思维高度为其三,犹若花时。三者皆纯然,诗歌才可创。多少个花瓶诗人、虚渺诗人、矫情诗人中,才能出一位真诗人。修字、修行、修理,厚积为先,得道为后。很多人,把诗歌当做了灵感与上天的馈赠,宁愿相信老天也不相信自己,很明显就是对创新的低级理解。
前两年国家鼓励电动汽车发展,有些地方把电池和车壳组装一下当做创新了。没有盯着如何研发电池技术,考虑汽车使用中的问题以及相应改革措施,反而盯上了国家的补贴。而后,政策一收,原形毕露。你是真创新了,还是假创新了,嘘头易找,真知难求。又比如有些地方的高科技园,打着创新的名义,盖成了炒作的商业住宅。产业界的创新厚积与创新目标,需要我们创新更多的方法来引导并监管。与利益挂钩紧密,一个不留神,就跌入创新陷阱。当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创新蜜罐。不用创真本事,拿点假东西来忽悠人就有钱赚,多美的事情。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家在面对创新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并不是风口,而是自己厚积的基础。自己具备了怎样创新的基础,已经拥有了怎样的能力,如何把控下一步创新方向,如何让创新实效化,是创新者时刻要思考的内容。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也反复强调:创新,是实践的创新,是行动的创新,而不是言语的创新。企业家所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成熟把握:厚积与薄发的关系。
以上案例,清楚的表现了领导者没有把握这两者关系。第一,没有思考相声基本功的扎实与纯熟,第二,没有思考电动汽车想领先,要具备哪些知识与技术。悲惨的是,很多人没有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厚积不足,反而常常抱怨外界因素。过多关注薄发的噱头,往往会产生这种负面情绪。比如,第一个会抱怨听者不够高雅,第二个会抱怨政策不够宽松。所谓矫情,往往就是厚积与薄发倒挂后的自省缺失。
厚积与薄发的配比,在企业家的脑中,一定要有清晰的标度。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在自己领域里养成厚积的惯性,还不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说到企业家精神,眼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最具慧眼的,非任正非莫属了。
多年前,他看穿了虚利的浮云,一直反问自己:如果当下的某项核心配件被卡住,华为还能不能发展?这样的反思,让他发掘了太多当时的“漏洞”,而这些摆在现实面前的“危险”,产生了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目标。那些年,数码和电商的巨变,给太多人带来了风口,然而能保持定力与目标清晰的,并不算多。很多只懂钱的商人,用噱头变幻了很多概念,也造成了不少暂时的成功与轰动,然而,其下隐藏的,是真假企业家的悄然分化。拼噱头的潮水很快过去,拼实力的本真漏出来,能持续的还在持续,能吹嘘的早已成灰。
大道至简,简道却难。真正的企业家,具备纯熟的厚积能力,拥有强大的厚积思维惯性。而这逻辑,无外乎三个思维习惯: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企业家经济的关键,是企业家素质,企业家素质的第一内涵,就是这几个问题是否入心入骨。所谓创新,无非就是哪个企业家在面对这些问题上,做得更出色。优秀者,领导格局自然会慢慢大于企业规模,形成良性带动;虚空者,领导格局也会慢慢小于企业规模,掉进经营陷阱。所以,天天把问题装在心里的,才是企业家,一个把问题丢掉,只知道数钱的企业家,恐怕还不算是个真正的企业家。
(作者系经济学者)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