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臂肿胀似小腿粗!医生巧手静脉大血管“搭桥”消肿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彭蓓 许嘉瑜 文/图
2019-05-24 09:37

在接受肾透析9年后,年逾50的深圳市民杨女士(化名)手臂、颈部乃至腿部的多处静脉血管堵塞,这是一种长期接受肾透析的常见并发症。更令她苦恼的是,因为血管堵塞,她的右臂肿胀到接近小腿粗,除了麻木不适,右臂还无法正常抬起,不能完成梳头、拿毛巾等动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连肾透析都无法正常开展,危及生命。

几经求医之后,2019年4月,杨女士最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接受了静脉大血管“搭桥”手术。手术医生团队巧手为她解决了问题。手术后第二天,杨女士的右手手臂明显消肿,手术后一周完全消肿,恢复正常。经过医学文献查询,广东省之前并无类似病例报道。

上图说明:左图为手术前,杨(化名)女士右手手臂肿胀;右图为手术后,杨女士已经消肿的右手手臂。

肿胀难消女患者尝试各种治疗无果

从2018年年中开始,杨女士发现自己的右手手臂渐渐肿胀,而且肿胀无法自行消退。2018年8月,她曾到一家医院就医,经过检查发现:其靠近心脏附近的静脉大血管——右侧锁骨下静脉发生了内膜增生,造成血管闭塞,导致右臂静脉血回流心脏时,只能依靠没有闭塞的其余细小血管侧支。但这些细小血管侧支无法满足静脉血回流的需求,进而造成了右手手臂的肿胀。如果要消除右手手臂的肿胀,就必须重新开通右侧锁骨下静脉这根大血管。

按照常规的处理方法,微创的介入手术是可以重新开通大多数被堵塞的静脉的。2018年10月,杨女士在这家医院尝试了介入手术,但术后右臂肿胀没有消退。

在这之后,杨女士的儿子带着她的病例去了广州的医院咨询,也被告知杨女士的情况比较难处理。几经辗转之后,2019年3月14日,杨女士来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寻求帮助。

经过一系列准备,六天后(3月20日),港大深圳医院血管外科副顾问医生崔东哲尝试用微创介入方式开通杨女士的右侧锁骨下静脉,但因为与外院医生遇到了同样问题(即血管闭塞太严重),也未能成功。

兵行险着专家大胆采用高风险手术

此时,对于杨女士来说,只剩下一个解决方案:开胸手术进行静脉搭桥,通过在被堵塞的静脉大血管两端搭建一条人工血管,为静脉血的回流开通新通道。

杨女士被完全堵死的这段右侧锁骨下静脉,长约5厘米,直径约12毫米~14毫米,是人体内第二粗的静脉。

不过,要开展这样的手术风险很大:一是医生要切开病人胸骨的上半部分才能暴露出被堵塞的右侧锁骨下静脉,手术切口创伤较大。二是因为静脉搭桥的血管很容易再次因为形成血栓而堵塞,所以要求静脉搭桥的血管尽量短,且在较为粗大的静脉进行。

在手术方案设计时,为了将手术可能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减到最低,港大深圳医院血管外科联合胸外科、骨科、麻醉科制定方案,并与香港玛丽医院血管外科的郑永强教授、陈燿志副教授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最终,手术团队设计了一个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解决病人右上肢静脉回流问题的手术方案——即进行“右侧腋静脉-左侧无名静脉的人工血管搭桥”。

手术方案将位于胸部的竖切口缩短到约10厘米,仅是常规手术切口的一半。手术的横切口则避免了截断右侧锁骨,只需切开皮肤和肌肉便成功露出了需要医生进行“搭桥”的堵塞大静脉。

上图说明:红色箭头标记的位置,是港大深圳医院手术团队为杨女士“搭桥”的人工血管位置。

“搭桥”成功5厘米长人工血管跨越堵塞点

术前,手术医生团队与杨女士及其家人进行了充分沟通,杨女士及家人均同意手术。2019年4月2日,手术由港大深圳医院血管外科崔东哲副顾问医生主刀,在血管外科李宁医生、胸外科庞大志顾问医生、骨科刘照华顾问医生、麻醉科史晓勇副顾问医生的共同努力下,为杨女士在右侧锁骨下静脉原堵塞血管的两端,新搭建了一段约5厘米长的人工血管,让血流回复通畅。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

手术结束后,病人面临的风险尚未过去:术后因其右上肢静脉回流通畅而迅速消肿,大量液体进入循环而导致病人心衰;同时还要面对术后感染、电解质紊乱、凝血机制紊乱、抗凝保证人工血管通畅等问题。

在成人重症监护室(ICU)团队、肾内科团队、透析室团队的精心照料和通力协助下,杨女士的身体状况迅速稳定。2天后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术后第十天,杨女士康复出院。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彭蓓 许嘉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