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楷模潘柱升 舍弃自身事业回乡当“义工村官”
记者 李明 文/图
2016-09-09 04:14

QQ截图20160908201213

潘柱升

乡村中的城市,城市中的乡村——靠近吉利河畔的佛山市南庄镇紫南村被誉为南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全国各地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对眼前现代化的工厂、园林式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却很少有人知道,9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当地人尽皆知的穷村、乱村,有“西伯利亚”的恶名。

如今旧貌换新颜的紫南村,成为了广东名村。它的巨变,离不开一个人,他叫潘柱升,被村民亲切称呼为“义工村官”的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潘柱升务过农、打过工、当过兵,离开部队后的事业起步于佛山,却腾飞在贵州。在贵州,他有“市场奇人”之称,获得过“全国创业之星先进代表”、“贵州省先进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2007年,紫南村发展停滞不前,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在两个月内6次提出辞职,不想干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担起“班长”的责任。镇党委制定了能人治村战略,潘柱升由此被纳入视野。

面对家乡父老的盛情邀请,潘柱升毅然放下了在贵州蒸蒸日上的事业,回村报效故乡。他说:“我是一位企业家,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当生我养我的村庄需要我时,我有责任和义务为乡亲们服务。”

走马上任后,潘柱升第一件事是公开向村民作出了“四不”承诺:任职期间,自己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个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

潘柱升不仅不拿报酬,还捐款帮扶村里46户困难群众。村民称赞说:潘柱升这个村官就是一名义工。

凭着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练就的市场敏锐性强,懂经营、善管理的本领,潘柱升带领村里的干部找准紫南村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使昔日的经济落后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关闭一批高污染企业、迁移一批落后低端企业、引进一批知名企业”,是潘柱升提出并实施的“三个一批”建设规划,成效显著。从2007年到2015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930万元跃升到8000万元,翻了8倍;村民人均分红由每人每年846元提升到9500元,翻了11倍。   

身为企业家的潘柱升清楚,要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就得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在他的推动下,村先后出资建成8栋员工宿舍、公交总站等一系列项目,为在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办公和居住环境。

同佛山很多村一样,紫南村也面临“外嫁女”、退伍军人等特殊人群分红争议问题,股权矛盾成了稳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潘柱升下决心搞股权改革,带领班子成员走村串巷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召开意见征求会议,反复修改方案,终于在2010年初成为南庄镇首个顺利完成股权改革的村,村里再也没有出现村民或“外嫁女”上访争分红情况。

紫南村曾经污水横流、河沟臭气熏天,村民乱搭乱建,村里有经济条件的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搬到城里居住,附近村都有“有女不嫁紫南男”的说法。潘柱升上任后,力排众议,提出了“庭院型”新村建设模式,在村里成立佛山市首个村级环卫处,投入2000多万元实现雨污分流,同时对对全村河涌进行清淤,建设河涌两岸石护栏、观光平台和复绿工作,紫南村真正成为了宜居乡村。

潘柱升有个心愿,让紫南人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他说,办教育、医疗和行孝一样,都不能等。经过努力,紫南村投资近800万元,按省级标准建设了一座新的幼儿园,紫南小学也成为了全镇全好的小学;为全村村民购买新农保和全征地养老保险,实现全民社保;在全镇率先开展与镇级医院合作推行门诊二次医保,村民凭身份证到镇级医院和属下社区卫生站看门诊或住院,医保范围的药费、床位费等费用全免,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帮”的目标。

扶贫救弱,让群众“困有所帮”,也是潘柱升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他牵头发起发起成立紫南村慈善分会,动员热心村民、企业主积极捐款,对困难党员、特困户、孤寡老人进行多种形式帮扶,优先安置他们就业脱贫。“现在村里为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738元养老金,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他对此甚感欣慰。

“只有大家认同我,我会义无反顾的干下去,做到退休为止”。潘柱升说,带领紫南村继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矢志不渝。

见习编辑 梅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