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 只有货币超发的通货膨胀

谢作诗
2019-05-14 08:49
摘要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它们本身与普遍上涨的价格一道,都是通货膨胀的结果。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它们本身与普遍上涨的价格一道,都是通货膨胀的结果。

通货膨胀是法币时代极其普遍的经济现象。然而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例如用局部价格指数CPI去度量通货膨胀,并以此为依据管理通货膨胀,说什么“输入型通货膨胀”“粮价上涨引起通胀”“战争引起通胀”“工人要求加工资引起通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不仅造成理论混乱,也给实践带来危害。

大家一致同意的定义:通货膨胀是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这个定义最重要的规定是物价普遍的上涨。就是说,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但这个定义只是指出了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至于物价普遍上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来。

是的,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假如货币量固定不变,那么一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另一部分价格便要下跌,总的价格水平没有变化。货币量固定不变,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是相对价格上涨;货币量固定不变,普遍的价格上涨不可能发生。注意,这里应该是考虑了流通速度的总货币量。不过一般来说,短期中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看做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弗里德曼讲:“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中文“通货膨胀”四个字好,好在一语中的,指出了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过多是里,物价普遍上涨是表;货币发行过多是因,物价普遍上涨是果。重要的是里和因,而不是表和果。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没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没有战争引起的通货膨胀,没有粮价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没有工人要求加工资引起的通货膨胀,没有输入型通货膨胀,无须搞那么复杂,通货膨胀唯一的原因就是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多了。

主流经济学流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之说法。可是,货币不是需求,货币背后的商品和劳务才是需求。如果没有商品和劳务做支撑,那么就只是需要,只是欲望,还不是需求。需求的问题,本质上也是生产的问题、供给的问题。既然需求是商品和劳务,那么其增加又怎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呢?

主流经济学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菲利普斯曲线,说的是,高增长与高通胀相伴随,低增长与低通胀相伴随;假如追求高增长,那么就得承受高通胀。可是高增长难道不是意味着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供给,怎么会导致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呢?

如果说,误把货币当需求,以为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情有可原,那么说什么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简直就是其心可诛,不是蠢而是坏了。

2007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很多人视其为国内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美其名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或者输入型通货膨胀。可是,不要以为要素价格上涨,便可以传导到产品价格上去,也不要以为国外通货膨胀,便可以通过进口传导到国内来。

其一,不是要素价格及其预期决定着产品价格及其预期,而是产品价格及其预期决定着要素价格及其预期。拿房地产市场来说,不是“地王”决定了高房价,而是高房价及其预期决定了“地王”的产生,是因为终端的房子卖得太火爆,于是开发商去抢地,才拉高了地价。

其二,一般来说,假如货币量不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货币)一定是下降的,那么其他商品的价格一定下降,总的物价水平是不可能有变化的。

正确的逻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它们本身与普遍上涨的价格一道,都是通货膨胀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货币发行过多的结果。

或许,有一种情况需要拿出来特别说一说。比如遭遇战争、自然灾害,商品产量锐减,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大幅减少,确实可以使整体物价水平上升。这在教科书看来,是一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然而这个问题要换个角度看才好:产出减少了,如果货币量不做相应的调整,其实应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货币过量发行。我们不要被那些眼花缭乱的价格上涨因素所迷惑,其实归根结底,物价普遍上涨还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

且不说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是否经得起逻辑的检验,因而用总供求模型分析宏观经济的价格、产量决定是否合理。数学没有思想,技术本身也没有思想,使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供给曲线左移引起的价格上涨与需求曲线右移引起的价格上涨,似乎是两种不同的价格上涨,正如教科书分别取名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殊不知,在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所致的价格普遍上涨。

物价普遍上涨永远都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要这样看问题,才是恰当的经济学的看事物的角度。要知道,理论的简约性和一致性,实质在于一般化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一门学科之所以配称为“学”,也正在于高度一般化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谢作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