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初体验,深港中学生携手踏上“寻根之旅”

读特记者 韩文嘉 文/图
2019-04-28 12:39
摘要

深港学生共同踏上这场“寻根之旅”,既是一场学术训练,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石厦学校,一场特别的汇报会引起了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第一届深港中学生田野研习中,这40名深港两地的初中生走进石厦村和大鹏所城,采访居民、探访历史,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深港学生共同踏上这场“寻根之旅”,既是一场学术训练,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田野调查”初体验

“田野调查,是参加农业活动吗?”

一开始,很多同学都对这项活动摸不着头脑。考察开展前,中山大学教授、博导黄国信和温春来,副教授任建敏分别为学生们上课,讲解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案例。他们才了解到,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是去实地取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首先去的是与石厦学校一路之隔的石厦村。在探访中,40位同学分成了5组,分别考察了石厦村的潘氏宗祠、碉楼、大榕树和杨侯宫。在此前,他们已经列好了问题提纲,希望得到答案:“村里以前是什么样的?”“您会怀念以前的生活吗?”“村里哪些建筑是以前留下来的?”石厦学校八年级的梁予诚则希望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例如石厦村的经济模式,以前村民靠捕鱼和养蚝为业,现在他们怎么发展呢?”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大家在采访中才知道,当地原住民已经所剩无几,现在石厦村里绝大多数都是外来人。这些外来居民虽然也在当地居住多年,但并不是大家想找的本地人。

幸好此前学校已有准备。在社区股份公司的联系下,大家找到星光老人之家,与村里两位老人赵桂英和赵桂容攀谈了起来。老人为大家讲述过去的生活,学生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采访聊天,有人负责录音,有人负责记录笔记,有人负责拍照。

而在石厦社区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了解到现在股份公司的运作和发展,“这就是全村的希望啊!” 梁予诚感叹到。吴星晓同学则说:“我们深入了解到,石厦村情况很复杂,以前有一村八姓,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家摒弃了狭隘的姓氏偏见,共同生活劳作,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包容宽广的心胸,让石厦村因美好的人情愈加繁荣美丽。”

深港同学配合默契收获友谊

香港的同学们有不少都是第一次来深圳,没想到的是,在这场研习活动中,他们比本地学生更有优势。由于石厦村的老村民们大多只能讲粤语,与老人家们交流的任务就落到了香港同学们的身上。

“我们和村民们交流觉得很亲切,就跟平时我们和家里的老人们聊天一样。”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初二学生詹可琳说。石厦学校的彭梓荣则在活动中结交了第一个香港朋友,他们作为组长一起沟通调查工作,配合默契。

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于街头采访。在人流量最大的马成时代广场里,同学们希望找到一些对石厦村有所了解的人,但每每被当成推销人员,被拒绝了好几次,一些脸皮薄的同学打起了退堂鼓。后来老师过来帮他们沟通,才得以继续采访。

石厦村的大榕树下,是村里老老少少的休憩地,老师上前示范:“嘿,大爷,打牌呢!有没有吃饭啊?最近村里过节有什么节目吗?”一点点拉近和受访者的距离。采访后,老师甘立杰不失时机时机对孩子们开展教育:“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同时也要看对方的情况,在商场里和在村里的采访过程不一样,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

“寻根之旅”追问城市文脉

结束了石厦村与大鹏所城的走访之后,同学们分头整理采访录音、认真组织调研报告、还手绘了石厦村和大鹏所城的地图。他们以小组团队为单位提交了考察报告,在汇报会上进行了多形式的展示,获得了现场嘉宾与其他在场成员的赞扬与肯定。

同学们手绘的地图

中山大学温春来教授点评道:“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积累,还锻炼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同学们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对学生们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展示形式等各方面进行了肯定。专家们还认为,学生正在慢慢学会把田野所得材料与纸上材料相互印证,并且能跳出思维局限,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提高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两地的同学们也都收获满满。詹可琳表示:“我们不能只从资料上了解历史,还要亲身去做调查。”而香港创知中学李有婵表示,这次交流,不仅让她学到很多课外知识,也让她看到了内地现在的发展。

一河之隔的香港同学首次深入地对深圳进行探索,而一路之隔,深圳的孩子们也有“重新发现城市”之感。

石厦学校学生许馨儿表示,石厦村离自己的学校仅相隔一条马路,但实地探访之前,她对石厦村几乎一无所知,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了解村里的历史和许多民俗,感到很有意义。洪煜敏则写道:“从一个普通小渔村蜕变为一个包容的国际大都市,见证深圳的历史变迁,我们才从中了解历史的奥秘。”

编辑 李怡天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