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医生视角 | 故事里的寓意

王金东
2019-04-24 09:55
摘要

挑战生命极限的时候,恰恰最不该忘记的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听护士说了一个故事。周末她带孩子与朋友一家吃饭,席间她儿子忽然闻到了面包味,于是朋友起身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她儿子,一人买了一个大面包,大到在父母们看来幼儿园的孩子绝对一次吃不完。回来的路上,遇到了这位朋友的另一个孩子,也想要一个同样的大面包,朋友并没有答应这个孩子的要求,于是朋友的俩孩子就地起了冲突,护士的儿子见此情形感慨万分:有两个小孩太惨了!抱着面包满腹心事地回家了。

孩子的视角往往能提供成年人看不到的视野。刚开放二孩的时候,社会坊间很多关于赶末班车生二孩的夫妻,遭遇大孩子强烈抵触的新闻,多半是站在成年父母的角度说话,呈现一边倒指责孩子的特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来自孩子的判断,好奇心促使我与护士进一步推演了这个面包引起的“二孩危机”,从中学习儿童心理,说不定对我们应付儿童患者有益呢!推演从护士在面包包装纸上看到的一行文字提示开始。提示说,本店面包应在一小时以内吃完口感最佳。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么大的面包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在一小时内是吃不完的,从提示角度看,两个年龄相差无几的孩子分享是合理的。可是,三个孩子吃面包,是没办法在购买数量和最佳食用之间达成平衡的。于是,护士的孩子,客观上“不合理且优越”地占有了两人份,而那俩孩子分享了一人份。所以这个面包的吃法在三个孩子的眼里都是不可接受的,甚至得出了涉及人口政策的结论。兹事体大,问题出在哪里?八零后的父母是不缺钱的,首先排除经济因素。其次如果孩子吃不完如何收场?放到冰箱里或者家长吃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限制也不是问题,毕竟面包不是冰棍儿,面包店提示也不是国家标准的保质期。最后剩下来的问题,看来只能是成年人父母经常指责独生子女“不会分享”顽症了,然而护士朋友有俩孩子,不仅没有促成分享,反而给独生子造成负面刺激,何故?看来,面包买来的不仅仅是一团充饥的发酵面粉,至少还包括获得感和公正,坊间家长的评论未必完整,孩子也并非只是满足吃饱了那么简单。

带着这份疑问接诊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这是一位我刚来深圳就认识的老朋友,她也讲了一个长长的牙病故事。从她退休前讲起,如何拔掉一颗牙,如何又发现了另一颗牙坏了,如何在我们医院进行了什么治疗(那时我没在国内),年前又痛了,来找我又不在,于是通过她当院长的学生在外院急诊,医生紧急开药缓解疼痛,说是再痛就要拔牙了。此时虽然不痛了,但一想到年过七旬就油然而生了重视的必要,所以必须找到我处理。约诊时护士就提醒我这位患者非常急切,以为是急诊,现在发觉她不是因为牙痛,而是用她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企图激起一种终极时刻的感觉。我知道民间有很多特定时段,比方说该工作、该结婚、该生孩子的诸多时刻,难道看牙也该有一个特别时刻吗?不是牙痛了才看吗?不知道是不是护士的故事仍然在干扰我,我莫名地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这位老朋友的逻辑莫不是面包买来的不仅仅是一团发酵面粉,并不那么简单?果然,当我把我的治疗方案和盘托出之后,这位老朋友在声称“钱不是问题”的前提下,要求认真考虑一下。因为多年的朋友,我不担心她对我的信任,很可能我卖的“面包”也考虑不周。

最简单琐碎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最复杂的哲学。哈佛哲学家谢利·卡根(Shelly Kagan)就是一个深究的人。在他关于生命的公开课里,居然把生命分成了肉体的、灵魂的和人格的三种定义范畴,而且每一种都无法推演出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最终结论。于是,印裔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就总是试图通过患者的主述,辨别他们的真正需要,是生命的长度、功能还是其完整性,而我们这群专注技术的医生却还在精确地操纵机器。的确,人均寿命和生命的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挑战生命极限的时候,恰恰最不该忘记的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